在今天
“靠山吃山”或带有
目光短浅、谋取私利的贬义色彩
事实上,面对地域的阻隔
先民选择靠山吃山既是无奈之举
也是农业社会的生存之道
从太湖的白虾到镇江的河豚,从丽江的云杉到桃江的楠竹,从东北的大豆到云贵川的药材,这些都是是人们衣食住用的重要来源,先民们把“靠山吃山”发展到了极致。
合理有度地取用或种植养殖,本身就是发挥生态优势的表现。时下,一些地方做大做强生态农副产品,依托好山好水深耕制酒、制药等产业,走出一条绿色农业、生态工业的致富路。
我们拒绝过度采摘、竭泽而渔式的“坐吃山空”,但在环境可承载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靠山吃山”,不失为发展之良方。
土壤滋养着万物,是陆生植物、微生物、动物以及人类生存的物质宝库,人类消耗的80%的热能、75%以上的蛋白质和大部分植物纤维的生产都来自土壤,此外,土壤还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控制病虫害、减缓气候变化等生态服务功能。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认为土壤可以容纳万物。
过去人们太穷,穷到什么都缺,从饮用水、灌溉用水、柴火、吃的、穿的,只好拼命的向大地母亲索取一切可能索取的东西。
如今,我们要致富,可是长期的“带病生产”让土地出现了严重的“过劳”问题。我国土壤质量在不断下降,我国农业生产中土壤的贡献率大约在50%至60%,比40年前下降10%,比西方国家至少要低10至20个百分点。
我国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6%,化肥用量占31%,每公顷用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4倍,过量的化肥很快被水冲到地下,影响土壤的营养平衡。而我国每年万吨的农药用量,有效利用率不足30%,多种农药造成了土壤污染,甚至使病虫害的免疫能力增强。不断加剧的农药使用,对于环境、农地粮食和食品残留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
该如何拯救“过劳”的土地?
土壤的“对症下药”,要制定分类施策措施
▼▼▼
1、对没有污染或轻微污染的土壤优先保护
2、对于轻度、中度污染的土壤要安全利用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农艺措施排除风险。比如说有的地方种向日葵就不吸收重金属,广西种水稻就吸收镉,种荔浦芋头就不吸收,这方面要将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科学发现的成果用在土壤修复和安全利用上。
3、重度污染的土壤,要依法改变土壤的用途
退耕还林还草、农林轮作或者经修复后作为建筑用地、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重新开发利用。
治疗“表症”容易
要调息内里却需要“长期服用小火慢熬的药”
解决土壤“带病”问题,要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耕地和粮食生产由重数量安全、轻质量安全到数量与质量安全并重转型。
推动农业的循环生态建设,科学合理地用肥、用药,实现化肥和农用化学品的减量化和零增长。畜禽养殖的规模和消纳的农用地要匹配,推广畜禽粪尿就地土地消纳或加工成有机肥料的生态化畜禽养殖技术等。点击查看合理用药:可以选择利用中医原理研制的的中药化肥。
中农研究院作为中医农业理事会成员率先在云贵川地区在中药材领域使用中医农业专用肥:99植保。
需要尽快补齐土壤保护与治理污染的短板
目前,我国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土壤环境保护与防治污染的责任主体等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立法不仅严重滞后于大气、水、固废和噪声的污染防治专项立法,而且与国际立法先进经验存在较大差距,这个问题要尽快解决。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像未出嫁的女儿,希望嫁一个有情怀、有文化、有实力的好女婿。
毕竟,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既要杜绝建设性破坏与无目的开发,也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守住这方净土,也就保留了后发制胜的实力,更保留了永续发展的潜力。
欢迎前来咨询和留言
中医农业下雨天施药办法农民出路
重楼标准白芨夏季的管理白芨前景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cz/4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