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丽江市 >> 丽江市车站 >> 正文 >> 正文

真的存在一个理想城市吗居住的空间也许正

来源:丽江市 时间:2017-12-30

我们和建筑师唐克扬聊了聊理想城市、城市化、“一起孤独”、以及他个人对不同城市的感知和理解。

和很多恋家的说法听起来相似,今年44岁的唐克扬在去过全球许多城市之后,最喜欢的还是家乡安徽芜湖。

他觉得自己“更习惯于小城市”,“在有家的地方幸福感会强一些”。

芜湖是个江南小城,曾是徽商对外贸易的重要中转基地。近代以来,英国、日本在其沿江地区设有半租界性质的居留地。现在,芜湖长江边英国乔治式的红砖塔楼一天24小时还在叮叮当当地敲响,奏的是英国歌曲《威斯敏斯特》。

不过,对于唐克扬来说,芜湖最重要的是给了他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城市经验。在他的印象中,“市井”大概是形容芜湖这个小商埠氛围最好的词了,有着永远臭气熏天的菜市和聚集闲言碎语的水井。至今,他对从小长大的大杂院最深刻的记忆,竟是“全院N家人吵架的可能性是N!(每两家人之间会有一次吵架的机会)”。他的朋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朱亦民还称,演员赵薇家和唐克扬住一栋楼,是一个楼门的邻居。

安徽芜湖,来自:ustcif

年,18岁的唐克扬从芜湖来到了长春。4年后,他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为长春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毕业。随后,他跨专业来到了北京大学念比较文学的硕士。3年后,他又远赴美国继续攻读学位。先是去芝加哥大学跟随著名学者巫鸿读了艺术史,最后再在哈佛大学拿到了设计学的博士学位。他笑称,“这是一个比较搞笑的旅程”,但又接着“严肃”地说:“我们要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在今天你不再可能找到一个唯一的使命。”

在北京,他觉得这座城市是“风尘”性格,灰、黑,“春秋的风沙盖过了红叶时节的美丽金色,仿佛‘巡回画派’画作中一望便在目的肃穆基调”;在波士顿,他觉得“条件比较艰苦”,“太冷清”,“周围没有人陪伴,处境不顺”,“哈佛人太多,社交模式比较分散”;在纽约,他在时代广场换乘地铁的时候发现了这座城市的特别之处——“这的人移动频率真是快得惊人,而且每个人的方向都不一样”……自称“走过世界各地”的他,最后还是如开头那样感叹,喜欢小城市。“这辈子印象里最好的风光还是在太湖边,人生最美的时节是江南的春天”,唐克扬写道。

这种“跨界”和“跨地”的人生经历可能也导致了唐克扬现在兼具建筑师、策展人和艺术批评家的多重身份。年,唐克扬被选为了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除此之外,他还写过《从废园到燕园》、《纽约变形记》、《美术馆十讲》、《十城画记》、《在空间的密林中》等好几本有关文学、艺术和建筑的书,翻译过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的经典著作《癫狂的纽约》。为了创造公共空间,唐克扬还推动学生们做图书馆、咖啡馆、画廊和小餐馆等。

他的大多数作品和演讲都在强调个人对于城市的感知。城市不仅仅是规划师、管理者和研究者等以理性对待的客观对象,它更是每个人的体验和感受,是感性的城市。

“城市上本质上是一个人生的机器,帮你产生出一种新的故事来”,唐克扬对《好奇心日报》说道。

来自:亚马逊

3年后的7月22日,出版公司世纪文景策划了一场“何为理想城市”的论坛。前一天的晚上11点,我们和唐克扬聊起了“理想城市”这个话题。他说,一般讲这个题目,它很快就落到不理想的方面去,谈的实际上是一个现实问题。包括整治城市的一种努力,或者规划和实践之间的一种矛盾。

但是,“我觉得不存在一个静止的理想的城市。实际上达不到的目标就叫理想城市,达到的一般都没有那么理想。因为理想在流动。”唐克扬说。

不过,唐克扬也并没有否认个人让城市更理想或者更好的努力。因为他觉得,不是我们造就空间,而是我们因为想要创造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空间,空间倒过来造就了我们。

唐克扬在接受我们的采访中,谈了大量和城市化、理想城市、城市生活以及他个人感性层面对城市的理解等。我们整理如下,这是“理想城市系列”的第三组问题。

唐克扬,来自:由世纪文景提供16.北京、芝加哥、波士顿和芜湖,生活在哪个城市的幸福感最强?

我觉得还是在有家的地方幸福感会更强一些。因为当你一个人在外面的时候,这个取决于你生活状态,其实跟城市本身其实关系不是太大。

相对比较的话,波士顿我觉得可能还是对我来说太冷清了。我在波士顿的时候主要也是上学,所以条件比较艰苦。有些东西是主观的,有些东西是客观的。主观就是因为你在这感觉不好,周围没有人陪伴,处境不顺。客观就是波士顿,我住的地方大学城。其实大部分处于游荡的,不是把那个地方当做家的,所以那个地方氛围就比较差。哈佛人太多,所以大家的这种社交模式也比较分散,它没有那么凝聚的这种感觉。

但是在芝加哥大学的时候,芝加哥那个城市,说实话我都没有怎么去过。因为隔的其实有点距离,但是那个小大学城里边,大家还是很熟悉的,天天还见面。所以这个东西很难讲,两方面都有因素。不是说所有地方都是完美的,但相对来说,有些地方住得惯一些。

对我来说,我比较喜欢小城市。这个跟你的基因有关系。我觉得其实并不是小城市、大城市谁好谁坏,而是我更习惯于小城市一点。你看美国,相对来说,肯定在城市的专业化水平上面会比中国好很多。所以很多因素在一起,复杂的一种综合作用。

如果在这个地方运气好的话,你就会觉得心里还是要舒坦一些。

波士顿,来自:维基百科17.为什么青岛、大理、丽江这些小城市是一些人心中的理想城市?

我觉得只要不是那种非常特殊情况下的城市,其实没有完全一无是处的,都还挺好的。我比较喜欢小城市,小城市有不错的。还是那个道理,你把这个标准放得不要太高,在某些方面让人选择一个比较理想的居住地,像苏州,像浙江有几个小城市,然后湖南可能都有吧。

问题在于它并不是理想的城市,它只是一个相对比较让你觉得喜欢的。比如说青岛,我觉得这个感觉都不错。如果你住时间不会太长,青岛、大理、丽江都挺好的。

所以,真正完美的地方它又不存在。这个地方好,前提是什么呢?比如说你真的有钱,或者你可能已经不用担心经济问题了。像我认识的有些北京人就是这样的,他放弃了北京的胡同,他卖掉了,拿一大笔钱就到处租房子住,过得愉快。大家一般不会做这种事,中国不会有太多这样人。

大理,来自:维基百科18.为什么说选择大城市就意味着选择一种“一起孤独”的生活状态?

很大程度上,像美国这么大的国家,它并不是所有地方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是一样的。城市化水平很高,但是大部分国土并不是城市,有很多人来自于小城市。这些人来到城市,他的目的主要不是寻求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种经历,就不可避免地产生陌生人,跟本土形成两个极端的生活模式。

一种就是本乡本土,像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从小到大是同一批人。但是大城市里面,更多地出现陌生人。不再基于血缘关系的社会纽带,靠外在的纽带把他们连接在一起。

(现代的大城市)产生了抽象系统,社会是靠一些看不见的手连接在一起。比如说你是公司上班的。相当于独立国家之外,这也是经济上面一种新的纽带,把这些人连接在一起。这些人呢,因为是一种同事关系。既是一种公共生活的关系,同时处在一种互相的竞争。他跟靠血缘关系联系在一起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关系是一种又近又远的关系。

“一起孤独”是心甘情愿。因为他来这儿的目的就是有更多选择。另外一方面,他又有一个失去自我的可能性。你过于地融入这个集体之中,成为《》什么的。只要你过于进入集体之后,那么你就失掉了你的自我,成为被摆弄的傀儡、一个棋子。

大多数人其实想在这中间取得一种平衡。他是要有一个更宽的面,比如在北京能看到家乡看不到的事。另外一方面,你又不愿意完全游荡,需要一个身份,处于一种大城市才有的比较一个独特现象。

中国大城市很多人也处于这样的状态,因为有一种市场经济的力量在里面。从资本运作的特点来看,他希望你成为这个游戏里面标准化的,有一定的贡献。你有一定贡献的时候,你才愿意买他东西。像用







































北京最专业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cz/1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