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果、蜜饯、水酥饼”,清香斋的老当家杨芳桃回忆,永胜南街还叫正南街的时候,就跟着父亲杨正轩在南街福生客栈的走马转角楼上售卖清香斋的点心。
现在正南街已经改名,街上的老房子也已经被新式洋房取代,福生客栈也被建在老宅基地的新房子取代。但饼店清香斋犹在,水酥饼用心用料还保有那种酥滑绵密的味道。
如今制饼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儿子周玉华将这技艺继承下来,也将祖辈留下的遗训继承下来“不惜工资购办上等料品”,用心用料,用心做饼。
小饼留存民间记忆82岁高龄的杨芳桃已经不插手制饼过程,但他觉得很满足,每天都到店铺里走一走,尽管老房子拆了,新房子还是延续了前店铺后作坊的模式,物异时移,饼香四溢的店铺里满是回忆。
在政府工作的子先生自幼在南街长大,幼年最高兴的事情便是到清香斋用四毛钱买个饼,上大学的时候在学校里过中秋的时候就开始想念这家乡的味道。
现在子先生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每天下班都会给孩子买回清香斋的水酥饼,这是孩子每天最期盼的礼物。
留存于民间的集体回忆或许仅源于一粒小饼,老人记得,年轻人记得,孩子也记得,便成了关于家乡的永恒记忆。
浓香酥软是清香斋水酥饼最让人垂涎三尺的味道水酥饼是杨正华的父亲从一位姓庞的做饼师傅那里学到的技艺,用猪板油和面,包裹豆沙馅,制成的饼再用水浸泡4到5个小时。
上炉烘烤,板油的油丝在烘烤过程中并未完全融化,制成的饼咬下去饼皮带有油丝,酥滑、绵密,口味独特,颇受欢迎,因而在永胜卖得出名。
每逢中秋,抢购清香斋水酥饼成为街坊的头等大事。杨芳桃12岁便开始和父亲杨树轩学做饼,他已经不记得福寿桃的商标和清香斋的店名是从何时开始有的。
只知道民国二十四年,父亲将标签刻板,开始自己印刷包装纸,这块刻板留了下来,其中“不惜工资购办上等料品”一句成为遗训,许多年前交由儿子周玉华秉承。
猪油的浓香融进了面里制成的饼再用水浸泡4到5个小时精心用料制好饼母亲交待清水斋的水酥饼技艺不能断,南街上的永胜人中秋吃不到水酥饼就不像过节,清水斋水酥饼那独特的味道成为一代代永胜城里人的美好回忆。
因而南街上的老房子拆了再建,店铺开了又转,清香斋依然还在。周玉华和妻子用心经营着,想做得更好。
为了更好地保持饼的原味,清香斋一直用老式火炉来烤制周玉华明白,永胜会做水酥饼的人很多,但清香斋的水酥饼之所以好吃,用料很关键,选料这道关,夫妻两把得很严。
猪板油是亲自到市场挑选的,饼陷里的豆沙用永胜当地的赤小豆加工而成,这种赤小豆比四季豆昂贵,做出的豆沙却比四季豆更细腻。
永胜涛源等地盛产红糖,这是做豆沙馅的最佳用料,但近几年,一些熬糖师傅为使红糖的卖相更好加入一些添加剂,这样的料清香斋是坚决不用的:“产糖季节我都会到几个甘蔗产区去,看看哪块地里的甘蔗更好,就买这块地里的甘蔗,整个熬糖过程都看着,以防熬糖师傅在糖中混入其他添加剂。”
好豆沙配上好糖,调配好比例,吃起来馅味甜而不腻,豆沙也更有营养。“下一步我还想自己买机器磨面,用料好,饼才会好吃。”
传承非遗“接棒”家乡味除了用料,虽然饼店现在有了十多个工人,但任何环节周玉华都坚持亲自参与,烘烤过程也尤为关键。
老炉烘烤虽然效率低,一次最多只能烤20个饼,但他还继续沿用着。
老东西未必不好,老炉烤饼用的是明火,便于掌握火候,只有这样饼才能保持原味。
除了制饼技艺,爷爷留下来的只有那块曾经用来印刷包装纸的刻板和一杆称面用的杆秤。
周玉华夫妇俩直到现在都很后悔把清香斋的走马转角楼拆了重建钢筋混凝土的新房:“清香斋是很多人的美好记忆,房子拆了,只能好好做饼,技艺不能丢。”
直到现在,每每到了中秋佳节,店铺内总是人头攒动,在永胜人眼里这是中秋最好的月饼。周玉华继续沿用着爷爷留下来的那块刻板,正式将福寿桃商标注册下来,并继续沿用清香斋的店名。
八月十五吃清香斋的水酥饼已经成了很多永胜人追忆家乡味道的一种方式如今,这间百年老店的水酥饼卖出了永胜城,外地客人会给店里打电话订饼。周玉华开始设想把清香斋开到省城去,作为市级非遗水酥饼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尽量多带学徒传授制饼技艺。
女儿周杨还在上学,课余常常到饼店帮忙,周杨将“接棒”周玉华的制饼技艺,和父辈们一起学制饼,留存这股清香的家乡味。
店名:永胜清香斋水酥饼
美食节展位:56号
联系
(丽江日报全媒体记者海莱阿芝)终审郭俊燕编辑张小秋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不得删除“丽江日报”及中科医院专家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ly/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