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丽江束河古镇消磨了一天的时光后,我们辗转去了大研古城,体会过古镇的静谧后,我们想去看看古城的闹腾。
相比较于束河古镇,这里开发的时间更早也更知名,故而四方游客齐聚这里,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旅游业,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围绕旅游而兴的古城。进入古城便可以发现这里商业鼎盛超过丽江市区,终日灯火通明,从不休市,各种商铺鳞次栉比,行人比肩接踵,叫卖不绝于耳。花花绿绿的人群涌动在古城的角角落落,当然只要是行人能到的地方商店就会开到那里,即使在巷尾末梢还能遇见卖民族工艺品的,卖各种珍贵药材、稀世珍宝、纳西美食、香槟美酒、艳丽服饰、金银首饰的,不一而足,难以详记。见过的、没见过的、想到的、想不到的,这里都有。来此才会感觉我们的物质是如此的丰盈,必定有你钟爱的东西在等着你带走。
由于古城沿山势而建,街道时高时低,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曲折感,但这也正是其巧妙之处,万千美景怎可一览无余,有遮拦才会更新鲜。这里的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质感细腻,以红五花石铺就,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我们顺着街道,夹杂在人流之中裹挟前进。街边有很多水果店、果汁店、榴莲店,几乎每一位路过的游客都会买上一份,他们将这香气带到古城的每一处角落里。行走于此的人,甚至会觉得这里的空气始终弥散着甜腻的香气,可以想象笑逐颜开的人们,或是情侣、或是家人、或是朋友携手来此欣赏美景,品饮着美味的果汁,那是盛世流年里的幸福时光,是人生畅意的快乐时刻,每个人的内心都是甜蜜蜜的!
进入古城我们就迷失了方向,因为这里建筑太稠密,人流太拥挤,景观太隐蔽。我们一路向人打听,穿街夺巷才来到大研古城的心脏,也就是木府所在地。据说现在的大研古城是因为木氏先祖将统治中心由白沙迁至狮子山才缓慢发展而成,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而且木府世代统治丽江,为丽江繁荣稳定做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木府府邸见证了整个丽江古城的发展变迁,是今人了解过去的首选之地。我们到达时,木府前广场已经坐满了休息的游人。我们择一阴凉处观察木府,发现虽然整个丽江古城狭小拥挤,但木府还是很开阔大气,庄重威严,不同于一般的地方县衙,正如徐霞客的《滇游日记》里曾描写丽江木氏土司宫邸“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跨过清泉汩汩的流水小桥,突见一座木牌坊赫然立于土木瓦顶居民之间。跨进朱红色的木府大门,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地面上巍然耸立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汉白玉基座雕刻精美,构件玲珑、绘画璀璨,气势恢宏,使人恍若置身于皇宫之内,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既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气质,同时又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还兼备了纳西的建筑精华,真不愧“北有故宫,南有木府”的美誉。当年徐霞客旅行至此,深受木氏土司敬重,亲自安排生活起居,引导游览该地风光,常与其彻夜长谈,并委托其代为修撰《鸡足山志》。徐霞客谨遵信义,勤勤恳恳完成4卷。根据历史记载,木氏土司知诗书好礼守仪,更是请求徐霞客为其子女教育中原文化、知悉中原风俗。其后徐霞客患病不能成行,木氏土司又安排专人将徐霞客送回原籍,免使其终老他乡。今天来此参观的人们,都深晓木氏土司和徐霞客的故事,感动其虽身在边陲不忘我们是礼仪之邦,通晓大义,厚待中原来客。正是木氏先人知书达理、深明大义留下这么一段为后人颂赞的佳话,拉近了汉少民族之间的情感距离,也多出了一份亲近和友善。
在古城还有一处是必须去的,那就是茶马古道博物馆。茶马古道虽已闻名遐迩,但是茶马古道博物馆却隐于古城中一条幽深小巷的尽头。沿着民居斑驳的墙角一直向前,推开一扇圆形木门即到了博物馆,古朴的院落,芳草萋萋,只有一条石子甬道弯弯曲曲地延向深处。我们进的院子里有很高的杉木,枝叶繁茂,还有一排排纳西风格的古宅,依次被分为“序厅”“史事1厅”“史事2厅”“束河厅”“皮匠厅”“茶马风情厅”“茶艺厅”“影像资料中心”。这里详细记载着茶马古道的起始时间、线路和重大历史事件,当看到那一幅幅反映当年茶马入藏的艰辛历史,我被深深地震撼了,由于藏民需要茶叶帮助消化,故而促成了滇茶进藏。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马古道逐渐演变成为滇、藏、川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今人想起来茶马古道,可能觉得就是运茶进藏或者是茶马互市,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在当时滇、藏之间相隔万水千山,到处是崇山峻岭、沙河阻隔,平常行路就极为困难,更不用提还要运送货物,那真的要克服千难万险才能完成运送。我记得在浏览展出图片的时候看到一幅画面,当年使用滇马运送茶叶,遇到金沙江时将马捆绑在滑索上一点一点运送过去,下面就是奔腾不息的江水,让人不禁万分胆惧。那些运送的人长年累月行走在高山大河之间,皮肤黝黑,骨格精奇,饱经风霜,面容非常沧桑,正是他们不辞劳苦,年复一年地穿梭、奔走于滇、藏、川之间,充当货物运输和文化融合的使者。他们可能并没有想去做一件伟大的事,但无形中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做出了一件震撼人心的功绩,后世之人无不为之深深折服。他们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拓荒之路,这条古道上有他们挥洒不尽的汗水,甚至有为之献出生命的悲壮。回顾历史,瞻仰先辈,向他们深深地致敬!
转出展厅,心潮难宁,漫步在寂静无声的院落里,望见这些穿过历史风云而依然健在的纳西古宅,它们仿佛在倾诉历史的悲伤和雄壮。风拂过厅堂,银铃阵响,是在告慰那些英灵们:不论岁月如何变迁,和着血与泪、苦与悲、伤与痛的功绩将会长存,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永远不会被湮没。
古城作为主要的旅游景点,客栈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客栈较束河古镇更为密集,而且更有文艺范,人们之所以将丽江称为艳遇圣地,我想大概也与这里的客栈有一定的关系。由于这里人流量很大,很多人来不及慢悠悠地闲逛于古道巷尾,客栈为了吸引游客入驻就会想出很多有趣的句子诸如“今夜有约,不见不散”“我在这,你在哪?等你来哦”“门已开,君请进”之类,写在木板上再挂在门上,或者直接用荧光屏打出来,很远之处即能看见,这些媚言媚语增加了这座城的骚动,也撩起了人们一探究竟的欲望。这里除了市井的热闹之外,还有一些幽静雅致的别院,仿佛一墙之隔就隔出了室内室外两个世界,院外熙熙攘攘的行人、欢声笑语,室内青灯古佛、茗茶细品,于闹中取静,正是其独特之处。我们还游览了一些外墙因风吹雨打剥蚀严重而庭院内却曲径通幽的客栈,进院的柴门做古做旧,从外墙绕看,则给人一种很强的时代气息,那些沉积在记忆深处的儿时生活场景又全部回来了:物质匮乏,生活艰辛的年代,倾颓的墙壁,简易残破的木门,歪挂在柴门上的铁索拉钩。而在这里则完全退出了贫穷的气息,变得充满了艺术感。忍不住推开半掩的柴门走进去一探究竟,进到庭院才发现院落里或铺满鹅卵石,或铺满青石板,或铺设一条石子甬道,其他地方任由野花野草生长,再加上布设的青砖、残瓦,石磨,横竖成趣,上下有意,看似随意实则大有深意,每一项均充满了艺术的构思,给人心灵的陶醉。我尤其钟爱这样造型别致,风格迥异的布局,仿佛置身于梦里水乡,虚幻而又真实。
这里还有酿酒坊挑帘而望的杏黄色酒旗,有高悬门厅之上黄木制成的匾额,有花枝藤蔓绕墙而生垂下似一片花海的院落,一路走来我看到了很多很多让我惊奇和欢喜的景致,无数人的聪明才智将这里打造得胜似江南水乡。这里完全契合了我久藏的梦想:寻一处陈年古寨,将庭院打扫得干净而自然,装饰得充满诗情画意,搭一处茶阁,可以静坐品茗,可以持卷阅经,黄昏时登高欣赏晚霞,雨夜静卧窗前听雨打窗棂,淅沥不停,或是轻击石板弹起、落下,碎成千万朵融进大地的胸膛,在这世外桃源做一个恬淡、荣辱无意的独客,过上惬意、随心所欲的平静生活,于岁月中执守心灵的净土,不与世俗同流,不与权势相交。
这里最让人惊绝的,是那穿街过巷的青溪,从玉龙雪山引得清泉,曲曲折折贯穿整个古城,古城临水而建也因水而活,有了水的滋养,古城多了几分灵动和活力,使得这座高原之城不那么干瘪和苦涩。盘绕古城的溪道设计得十分巧妙,十八般盘旋回转,不遗漏任何一块区域,它穿过每一个商铺门口,流过每一处房舍的廊前屋后。溪道狭窄时水流湍急,遇开阔处静水流深,溪道两岸遍植松柏、细柳、鲜花,时而在鲜花影映处,还有邻水搭建的阁楼、石桥,正是“豁目仙湖逢丽天,浮空积翠锁青山。飞莺鸣晚峰峦处,曲径通幽青溪畔。数载春秋增秀色,万千花卉弄云颜。”经过历年整治和修缮,其自身已是一道艺术的精品,加之雪山清泉,水质优良,极为清澈,没有一丝杂质,而且在溪流开阔处还长满了水草,鱼虾自由自在地畅游其中,有诗为证:“且喜溪边多柳翠,慢嗟湖里数荷红。一渠九曲千鱼笑,万人丛里多欢闹。”此刻我想起了《红楼梦》中描写大观园初建成后,有一处村转过山坡,抚石依泉而进,过众花圃,忽闻水潺潺,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宝玉拟为蓼汀花溆。此处大有此景致,倘若有落英入水,水载其向下流去,那真是契合了“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诗情画意了。游走在这花香满地、青草依依的世界里,你很可能会忘了自己所处的时代。
作者
杨昂
杨昂,现居深圳,事业单位人员,热爱文学,喜欢创作,闲暇之际写情写景,整理思绪,美丽心情。作品散见于《南国书客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医院陕西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cz/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