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丽江新声音做有价值的内容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 您有多久没看报纸了?您有多久没买报了?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墨绿色的小亭子也“悄悄”的消失了,一天比一天少。以前,上班的路上买一份日报看看今天有什么事情发生或是新闻焦点。晚上下班拿一份晚报,茶余饭后休闲放松。
如果报亭边刚好再有一片树荫,那么,下面总会聚上一些人边翻看着报纸边议论着报纸上的那些事,时不时有路过的熟人也会被拉着聊上几句。它和街角的小餐馆,市中心的绿地花园一样让我们身心能够在繁华且忙碌的城市中得到暂时安慰。
而现在我们熟悉的老朋友突然少了!报刊亭逐渐变得有些“失落“,一个接一个消失,残留下的也几乎也没有人光顾,它们逐渐成为一个个摆设。不少依旧挺立的报刊亭也都是在苦苦支撑,或是转行做起了代收快递、寄存包裹、卖早点小吃的生意。
报刊亭它们去哪了?小编沿着庆云路一路直行到嘉和建材城,沿途大约4.5公里,找了近一小时,一共找到3个报刊亭,其中一个是私人经营的,没有售卖当天的报纸。
实验学校附近的一个邮政报刊亭及长水路(县医院斜对面)报刊亭有售卖当天报纸的,其中一个未营业(天顺超市附近)等了将近40分钟,只有一个顾客上门购买了一份报纸,价格是3.9元。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家住幸福里的人,想买一份报纸,离他最近的报刊亭在忠义市场(飞马转台附近的亭子关了),距离有2.8公里,虽然地图上显示的报刊亭有7家但是大部分已经关门,有的虽然开着但未必有当天的报纸,也就是说除非位置允许,不然市民要在自家门口附近买份报纸很难。
根据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布的数据,随着读者不断流失,营业利润不断下滑。年至今,全国邮政报刊亭被拆了1万多个。似乎离老朋友离开我们已经不远了。
如果单卖一天报纸,还不如去收破烂!
“以前生意很好做,不过现在,这生意就不好做了。一份报纸只能赚几毛钱,一本杂志的利润10%都不到,卖一摞杂志和报纸还不如卖一条烟,卖几瓶水。关键是,离不开人,一个人还守不过来。如果天天守着这个亭子,每月挣个多元,很少有人愿意干。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去收破烂,收入都比卖书卖报挣得多。”这是刘摊主的困惑,其实也是当下许多报刊亭经营者的共同烦恼。
“我们的生存环境太脆弱,天气状况、选址、交通情况,甚至周边搬迁、修路都能对我们产生致命的影响。如果是在学校周边那还行,《漫画party》、《今古传奇·武侠》等等还有学生来订,再加上卖水,卖文具的收入也能补贴一部分,可以勉强经营,可学校就这几个,朋友经营的四十米道转台那个亭子,一天到头可能都没有一个买书的。”经营者和大爷一边麻利地分拣着当天的书报一边说。“状况好,一天能赚50元,状况差的时候可能一天连10元也赚不到。”
在互联网的大风上,报刊亭却没有飞起来!仿佛就是瞬间工夫,移动互联网大潮席卷了生活各个方面,随着新闻报刊类APP、电脑报纸阅读器等新媒体手段的不断融入,人们阅读习惯、消费方式产生了巨大转变转变。
现在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脑等数字化终端上阅读报刊第一时间获取新闻资讯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报刊地位下降,广告商们也开始转移阵地,整体结构性变化使传统报刊的脚步愈发艰难。这给传统报刊出版业带来了不小冲击。也给报刊亭的发展带来不小影响。
像《人民日报》、《vista看天下》、《第一财经》等一样,大部分的出版商都发行了移动端APP或是电子杂志。移动端版本的方便下载、价格低廉、创意多元等优势更加吸引读者,更容易让人产生订阅的欲望。又给了传统报刊亭一记重拳。
传统报刊亭应该何去何从呢?政协委员支招:
全国政协委员、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年曾提案,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大力扶持,拓宽报刊亭经营范围,将其打造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白岩松认为,书报亭不该消失,反而应该升级发展。
市民支招:
市一中退休教师木大爷坦言,自己每个月都会不定期去光顾小区门(裕康苑)口的报刊亭,对于报刊亭的未来,木大爷说:“我们那时候形容一个中年人的成功生活是,泡着早茶读着早报,老年人是一手鸟笼一手晚报,不过现在观念不一样了,年轻人很少读报纸,经营者应该转换思路,挑大家喜欢的感兴趣的方面发展或者直接奔着便民服务这点去。”
成功案例: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也面临着这种问题。里斯本的书报亭(kiosk)最初在19世纪就开始建造,但是当地任然保留着这些建筑。当地人将书报亭改造成兼具小型咖啡馆的功能,并且获得里斯本本地人和外来旅游者的喜爱。
可以说,点缀在丽江大街小巷的各种报刊亭,早已融入丽江的文化脉络,就像个老熟人一旦哪天突然没了,我们可能会很不习惯。现在这个老朋友面临麻烦了,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吗?留言聊聊吧!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丨筑梦丽江街舞全国邀请赛在丽江举行
采写:小胖
编辑:章丽清 初审:和昇 终审:李宏恩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cz/2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