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丽江市 >> 丽江市政治 >> 正文 >> 正文

丽江地图谜趣说丽江和

来源:丽江市 时间:2017-9-30

截图自和志刚签名书法

如果你在束河古镇大喊一声“小白”,必定会有四五条小狗跑过来。

如果你在丽江城人多的地方大喊一声“和局”,必定有四五个人转过头来。

这仅是一个笑话。

图片摘自网络

在云南,一说是“姓和”,便会提出“丽江人”?“纳西族”的提问?因为丽江有“官姓木,民姓和”的说法,和姓居民多集中在以丽江为中心的地域内,所以民间便有“丽江和”的说法。

关于和姓,最流行的说法是:丽江土司姓木,为了让贫民与之相区别,就让他们姓和。并说和的本义是木字头上戴草帽,后面背个篮子,是木氏的奴隶。

按此解释,即先有木姓,后有和姓,和姓为木氏所赐。

而这种说法与历史严重不符。

历史上纳西族采用的是父子连名制,并无姓氏,比如宋元时期的木氏先祖叫“阿踪阿良”,“阿良阿胡”等。丽江土司的“木”姓是明朝皇帝朱元璋于洪武年间所赐,史称“洪武赐姓”。而在《元一统志》中就记载着当时的纳西族首领为“和字”“和牒”。

按此解释,应是先有和姓,后有木姓。

按《元一统志》的记载,“和”姓人完全可以说:我们姓和的时候,你木家还没有姓呢。

然而,这都是一种对历史的误解。

被误解的不止是“和姓”,丽江凡带有“和”字的地名也被误解了。

翻开《徐霞客游记》,在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路过丽江七和的时候,记有“七和者,丽江之地名。有九和、十和诸称”。二十九日的日记中有“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岸波潆,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其后即十和山,自雪山南下之脉也”。

有人据此认为:丽江多和姓,所谓七和、八和、九和、十和者,是因为该村原有八家、十家和姓居住。

其实,以上几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丽江坝子古时为沼泽地,早期的居民多选择高突之地作为定居点,故丽江一带多带有纳西语“坞”字的地名,而在《元一统志》中,凡带有“坞”字的纳西语地名,用汉字多记为“和”,如“九和”、“阿那和”、“西林和”、“纳鸠和”等,后来有的又变异为“河”,这就是今天“束河”、“八河”、“九河”等地名的由来。

狮子山民主广场,纳西语称“坞古补”,意为“狮山之坡”。和茂华摄

其实,这并不是元朝人的错!而是我们不懂元朝人的文字。

早在唐代的《云南志》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在该书“蛮夷风俗第八”中记载方言曰:“谷谓之浪,山谓之和”;又《新唐书》“南诏上”中亦有“夷语山坡陀为和”的记载。

据汉语专家说,中国古语读“和”的音为“我”或“坞”。据说,在现在的日本语中“和”的读音为“瓦”,可能是保留了汉语古音。史书中记载的“夷语”未指明是哪个民族的,但今天彝语支几个民族包括纳西族语言中称山谷为“罗”,山坡陀为“坞”,如丽江坝子中的狮子山即称为“坞”,然后衍生出“坞古”(坡顶);“坞泊”(坡边);“坞托”(坡背后);“坞吕肯”(坡脚下)等地名。

因为古纳西没有姓,父母在给子女命名的时候,一般在名字前加一个“乌”字,如“乌长命”、“乌二由”、“乌生”、“乌康”等;即便在取了汉字名之后,在平辈间和长辈对下辈打招呼的时候,喜欢在名字之前加一个“乌”字,相当于汉语中的“阿”字。这样,在纳西族社会中就产生了凡姓名中皆带“乌”字的现象。无怪乎,在元朝人编写的史书里就把“乌”字记为“和”,石鼓的头领“乌牒”、“乌字”,就成了“和牒”、“和字”;也有人把“乌”字记为“阿”,所以木氏土司家的祖先被记为“阿胡”、“阿良”等。

由此可知,所谓“丽江和”其实源自纳西“乌”,元朝的“和”与“阿”同为一物,是后人的误会把“乌”变成“和”,然后才有了丽江的“和”姓。而原本的“丽江和”并非居民的姓氏,是后人对古字的误解流变成了姓氏。

图片摘自网络

夫巴

纳西文化学者,无门无派。曾经做过工农商学兵政党,其间最长是当兵。有7~8本书出版,随意率性。无目标,无追求,信奉生命的价值在于体验。现年逾花甲,安居乡下。

夫巴头像素描/拉纳绘

‖丽江文艺‖如果,你的梦里有丽江。那么,这一定是个文艺的梦。丽江文艺







































武汉白癜风医院
盖博士盖百霖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zz/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