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背景
丽江商人进入印度经商,虽有历史渊源,但受到各种条件限制,没有突出进展,直到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才促成它进一步的发展。抗战时期,我国沿海运输线被日本全部封锁,滇缅公路成为当时唯一的国际运输线,大量卡车来往频繁,日夜不停。年缅甸被日本侵占后,经滇缅公路外出的海口运输线又全被封锁,由加尔各答至昆明的军用物资及人员来去,只好全靠航空运输。当时后方物资紧缺,航空运输又不能顾及社会群众的急需。由于此种情况,开辟一条由印度运货经拉萨、丽江至昆明的运输路线,已成为当时社会条件下势所必行的局面。但是,要进入拉萨,非马帮(骡子)莫属,单由丽江至拉萨的马帮行程,一般约需3个月时间,路程遥远并且险恶,途中不仅有数10天不见人烟的荒原,还有马无草啃的地段;要拉着马尾越过雪岭,也要系命于一绳,过溜跨江,外地人耳闻路途险胜,不熟悉,也不懂沿途应急应险的常识,视为畏途。相反,丽江商人却有与西藏经商的历史渊源,不仅习惯于餐野宿露,而且路站熟悉,有应付各种情况的本事。这也形成了丽江与印度贸易进一步发展的优先条件。40年代的丽江古城四方街(约瑟夫·洛克摄)
二、发展过程
1.当时丽江商号的概况年,“恒和号”派赵琴修由昆明乘飞机到印度加尔各答,投资10万外汇,开始经营,运送几批货物后,资金不够,再投资外汇20万元,取得信用,得到货款可以方便时再付的优惠。银行也容许透支,业务发展很快。年后丽江商号先后派人到印度的约20人,常驻噶伦堡的有“仁和昌”“达记”“裕春和”“长兴昌”等4家。办了一批货回去的有杨绍尧、周殿侯、和立侯、李耀昆等10多家,常驻加尔各答的是木度与赵琴修。另外只到拉萨,由拉萨办货回丽江的也有10多家。常驻拉萨办理转运的有几家,有的经营至年,有的直至年才结束。2.外地同行业的概况原在噶伦堡的老华侨有“恒盛公”张松诚(鹤庆)、马铸材、马青山(中甸)、杨守其(丽江),还有腾冲的“洪盛祥”、北京的“兴记”、山东的王云宝,资本小一点的还多。藏商“邦达昌”(西藏驻亚东边防官),“热真昌”(经理公本劳,是前13世达赖的随行官)。其它由昆乘飞机到加尔各答常驻的有“永昌祥”“茂恒”“新兴”“永茂和”。短期驻留办一二批货运回昆明的先后有“协树昌”等10多家。还有拉萨、昌都的上中层官商也经营外贸,康藏各地的中小资本家及马帮运输的,很多人都参加到这一外贸行列。资金小的一二万、三五万,大的几十万,甚至个别有百万以上的。运输频繁,不分四季,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丽江、昆明。少部份由昌都运四川。3.投资及效果丽江商号,投资多的30万,中等的20万(裕春和),小的只几万元至十几万元,有的是没有带资金来。~年前,有的曾发展至外币三百万,有的几万。~年情况又多有变化,多的只剩30万,少的只剩十万或几万元了。主要原因有用人不当、营私舞弊、无管理才能、运输途中损失、被骗巨款、开支浩大等。不继续向外发展的原因,也是没有人才的问题。4.外贸阶段促进丽江市场的繁荣由于外贸进口商品集中,丽江成为西南地区供应物资的集散地,那时是丽江商业的极盛时期。藏商以及运输马帮,由外地来丽江购买商品的,加上驻丽江外地商号十多家,如喜州“永昌祥”“鸿兴源”“复顺和”“复春和”,腾冲“茂恒”“协树昌”顺宁赵XX,昆明“新兴”,鹤庆“恒盛公”“长兴昌”、解省三,北京“兴记”、刘德三,中甸“铸记”,山东、四川的也有几家。银行有9家(计中国、中央、交通、农民、富滇、兴文、益华、矿业、合作金库等)。当时丽江的经济仅次于昆明。20世纪20年代的丽江古城
三、外贸进出商品
1.进口商品棉布有灰、黄卡几布、兰黑斜纹布、府绸(衬衫料),呢绒有粗细毛呢、大衣呢。各种染料、棉纱、纸烟、卷烟纸、药品(少数)、手表、水笔(少数)、鱼翅、海参(每斤约1元多,价便宜)、牛黄(印度牛黄多,价便宜)。2.出口商品麝香过去由拉萨到印度销售的约两,察隅到萨的雅销售的约两。抗战时期,外销香港停滞,芒康、察隅一带每年来印销售的约两(到加尔各答都住在我处)。黄丝在抗战时期,国内积压,价格比棉纱低,当时可以由昆明交航空运加尔各答。羊毛为西藏出口印度的主要产品,抗战时期,亦属滞销,大批积存在帕里,噶伦堡印商有两家收购,每次只一二百包,经抖灰,分等级,再用压缩机固定包装后出口,茶叶(上好绿茶)销当地华侨。瓷器当时可以由飞机运,大小磁盘子销华侨,西餐用各式盘子销餐馆及外国人。菌类:蒙化冬菇销华侨,国内只2元1斤,在印可卖25元(抵得海参10多斤);香菌。其他可以出口的还多,如丝绸等,但当时着重搞进口,人力不够,出口只是碰机会时,附带做一点。四、运输情况
所进货物都集中噶伦堡包装后,马帮经亚东(年开为商埠,为内陆唯一的一个商埠)、江孜(为藏南的军政要地)、帕里至拉萨,约18天途程,由拉萨至丽江约3个月,如赶路需两月多。有一条捷径路由印度的萨地亚经察隅至德钦再转丽江,只需1月多,但大宗运输不方便,除藏人进出外,其他人是否走过,不得而知,所以这条路线虽属捷径,但当时没有作为运输路线使用。五、外贸时期关于印、尼、藏的情况
印藏商品进出金税,藏人进出印度自由(汉人另外),印藏邮电交往收费与印度国内等价。尼泊尔商人在拉萨开铺面,批发零售都无税,有几家资本家长住。丽江人没有到尼泊尔经营的(后来只有宣慧英在尼泊尔开了一个餐馆)。
另外,丽江商人与印度的贸易历史,除以上叙述~年的情况外,民国初年“永聚兴”派杨守其到噶伦堡向印商赊购一批货物运付拉萨,民国5年左右,永聚兴亏本停业,所欠货款不了了之。以后杨守其在噶伦堡只是当经纪人及做点麝香小生易。以前丽江“藏客”也只在拉萨进货,没有到印度。
(选自《纳西族百年实录》,原载于《丽江志苑》第2期,年8月)
执行主编和耀寰责任编辑和秀成◇第期◇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zz/6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