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8日,玉龙县黎明乡中兴村柏木村民小组,来自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等专家组,对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承担的云南省大麦极量创新示范区和云南省青稞极量创新项目进行实收测产。结果表明,大麦单产达.9公斤、青稞单产达.2公斤,打破了原来的大麦单产.8公斤、青稞单产公斤的全国最高纪录,刷新大麦、青稞中国最高单产纪录。
年6月,拉市海边,花花色玫瑰庄园内,各色玫瑰争先怒放,各地游客徜徉花海,感受着别样的芬芳。年,花花色玫瑰庄园实现总收入万元,其中玫瑰产品收入万元;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万元,同时带动基地所在的均良下村50多户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自今年5月以来,拉市花花色玫瑰种植基地日接待游客屡创新高,每天游客不下千人,成为农旅结合的一个新兴特色景点。
年8月,永胜片角卜甲村,数千亩软籽石榴硕果累累,压弯了枝条,村民正忙着采摘石榴。自年打入泰国、越南市场以来,永胜卜甲软籽石榴热销泰国、越南,每公斤40元供不应求。年,卜甲村石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10户。年,卜甲村有石榴基地亩,挂果亩,实现产值万元。当年,在河南荥阳开展的全国优质石榴产品评奖活动中,由永胜县江海种养合作社选送的优质软籽石榴产品,荣获中国园艺学会石榴分会颁发的全国优质石榴产品金奖。年,片角镇实现软籽石榴移栽亩,全镇石榴种植面积达到亩。
依托“十二五”及之前打下的坚实基础,“十三五”开局之年,全市的农业农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农业农村在新常态下展现出新的活力。据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28.6亿元,同比增长7%;农业增加值13.8亿元,同比增长6.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同比增长15.6%。
“十二五”期间,丽江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业综合配套体系建设为保障,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的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积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质量,保障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业不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突破50万吨大关
“十二五”期间,依靠科技进步、高产创建及支农惠农政策,丽江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较“十一五”初,粮食总产量达51.66万吨,增长19.1%,年均增4.77%,有力保障了全市粮食安全;农业总产值达83亿元,增长84.7%,年均增21.17%。
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人均收入达元。由于各项农业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较“十二五”初的元增长.6%,增加了2倍,且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农民生活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促进了社会安定团结,推进了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良种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种子市场进一步规范
农业工作的开展,建立在“种为先、土为本”的基础上。丽江市主要农作物商品种子供应率由年的35%提高到年的51%,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商品供种率达到%,常规水稻商品化供种率达到35%,油菜商品化供种率达到25%,小麦商品化供种率达到25%,马铃薯商品化供种率达到15%。玉米、水稻、油菜、小麦等商品种子全部实现了精选、包装盒标牌销售。救灾备荒种子储备稳定在15万公斤,在抗灾减灾和品种调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经营模式不断拓展
近年来,丽江市致力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年末全市高原特色原料基地面积已达万亩,国家、省、市三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已达家,已拥有37个地方产品品牌。全市“三品一标”数量达到43个企业个产品,无公害基地认定面积已发展到90万亩。随着农业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全市已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示范点5个。已规划评审了文海玛咖庄园、金山种业庄园、拉市雪桃庄园、雪山农场庄园、华坪果子山芒果庄园等10个各具特色的精品庄园,高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已形成了良好格局。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成果倍增
“十二五”期间,通过狠抓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科技增粮措施等一系列稳粮增产、促农增收的政策措施落实,全市农业科技部门不断加大新品种选育、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及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不断提高良种、良法到田率及覆盖率,随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不断加强实施,国家马铃薯丽江综合试验站、云南省水稻丽江综合试验站、云南省马铃薯丽江区域推广站、云南省水稻区区域推广站、云南省油菜区域推广站的相关工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及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进一步加速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农业系统在全市的科技创新率行业领先,科技成果成倍增加,主要体现在成果、文章、人才等方面,“十二五”期间人才辈出,1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3人获得全市突出贡献奖、10人被评选为学科带头人。
编辑:李耀瑭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zz/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