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丽江市 >> 丽江市小吃 >> 正文 >> 正文

走进大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村落人

来源:丽江市 时间:2021-11-5

走进大理(三)

大理海西风光赵子忠摄

大理州区域性历史文化保护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的现实基础

(一)自然环境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地处东经98°52′~°03′,北纬24°41′~26°42′之间,东临楚雄州,南靠普洱市、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市。州府驻地大理市下关,距昆明市千米。自治州国土总面积平方千米,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3.4%,坝区面积占6.6%。东西最大横距千米,南北最大纵距多千米。全州辖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共1市11县、个乡镇,是中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公元前年,大理地区就被纳入了秦王朝统一的封建国家,唐、宋时期分别出现了“南诏国”和“大理国”等地方政权,相继延续了多年。大理州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两条极其重要的交通要道——“茶马古道”与“博南古道”的交汇地,大理州西连藏区、东达沿海、北上中原、南通东南亚,一直是藏彝白民族走廊的要道,西南丝绸之路的枢纽,是汉文化、印度文化、青藏文化、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是南诏国历史和白族文化的独特见证,是东亚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地,是世界文明史中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杰出典范。大理在古道上的枢纽地位促成了滇西乃至云南各民族较早接受来自巴蜀地区的汉文化影响,同时,南亚、西南亚以至中亚的经济和文化影响也通过古道传入云南,并进入内地。石钟山地区的白族佛教建筑艺术是早期白族佛教密宗文化的见证。其摩崖石刻详细地反映了南诏国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内容,表现了政治与佛教的结合,形成了以民族之间和谐、宗教之间和谐、神与人和谐为特征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独特的白族文化。

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大理中部的点苍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与洱海珠联璧合;东部金沙江流域,地势平缓、沃野棋布;西部澜沧江、怒江流域,重峦叠嶂、景色壮丽;高山盆地之间镶嵌着明珠玉镜般的洱海等湖泊,终年碧波荡漾,构成青山抱绿水、湖光映山色、四时有奇葩的自然景色。大理州气候属于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立体气候特点显著,干湿季节分明,大部分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州内海拔最高.8米,最低米,一般海拔高度每上升米,温度平均递降0.6℃~0.7℃,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异常明显,同时具有寒、温、热(包括亚热带)三带气候,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景象别具特色。

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大理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州风景名胜旅游点区达多处,佛教圣地鸡足山、道教名山巍宝山、石窟瑰宝石宝山和高原明珠洱海,苍山洱海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苍山自然与南诏文化遗存”是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自治州首府大理是第一批国家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十佳旅游休闲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文化名城等桂冠于一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金属矿产20种、非金属矿产25种,金宝山铂钯矿是全国第二大矿,大理石最负盛名,已探明贮量达1.6亿立方米。大理还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可供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达0万千瓦,生物多样性使大理成为著名的核桃之乡、梅果之乡、乳牛之乡。

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州府所在地大理市,是滇缅公路、滇藏公路交汇地,古为“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站,现为云南省规划建设的滇西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和滇西物流中心,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连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枢纽地区,被打造为四通八达的省域交通枢纽,有机衔接“南亚”与“中原内陆”的门户地区。同时大理位于云南省昆明-皎漂发展主轴与昆明-西藏昌都发展轴上,是滇西旅游服务中心、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

照双廊赵子忠摄

(二)民族构成

大理州是一个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全州总人口约.44万人,有13个世居民族,分别是:汉、白、彝、回、傈僳、苗、纳西、壮、藏、布朗、拉祜、阿昌、傣族。有9个大理州世居人口较少民族,分别是傈僳、苗、傣、阿昌、壮、藏、布朗、拉祜、纳西族。州内的白族、彝族、傈僳族、怒族、藏族均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州域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半数,占总人口比重的51.29%,其中,白、彝、回族为主要少数民族,人口占比约50.06%。

(三)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特色

1.大理是历代中央王朝中国大一统的历史见证

自秦开四川通往云南的“五尺道”并在云南境内设置官吏,到西汉开发“西南夷”设立犍为、牂牁、越巂、益州四郡,云南大部分地区均直属中央王朝管辖。到东汉调整郡县设置,设置永昌郡,中央王朝加大对云南开发和经营的力度。此后历代中央王朝及南诏、大理地方政权都通过区划建制的调整和设置加强对云南的控制与管理。

2.大理是中国重要文化传播线路在云南省的交会地

云南历史聚落呈现出“双中心放射状加民族斑块”的空间格局,双中心即指滇池盆地和洱海盆地两大云南人口及聚落最为稠密的中心区域,其中大理的历史文化资源尤为密集。大理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数量均位列全省第一,同时大理还是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等中国线性历史文化遗产廊道在云南省的交会地,凭借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独特民族文化,被誉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和“文献名邦”。

云南省文化传播线路与列级聚落分布关系图

3.大理是中国近代史上云南抗战文化中的重要节点

20世纪的中国抗战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文化财富。西南是中国抗战的后方,云南是大后方最重要的战略基地之一。从抗战开始,云南自始至终都是中国各种海外援助支持抗战物资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国际交通通道(包括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是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大理也是地处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两条国际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

4.大理是中国多样性民族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大理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白族主要分布在以洱海为中心、金沙江以西、怒江以南、昆瑞公路以北的区域内,包括大理、云龙、洱源、剑川、鹤庆、祥云和宾川的一部分。白族自远古以来,一直从事农耕养殖;并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自唐代南诏以来,由于广泛吸收汉文化,使大理享有了“人知礼乐、本唐风化”的礼仪之邦和“妙香佛国”的美誉。大理还被设立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与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成为民族文化重要的物质空间载体。

中国民族分布图、传统村落与民族

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关联性分析图

大理州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示范带的保护利用

(一)工作情况

早在年前,白族先民就在大理开创了“洱海文化”,悠久的人文历史和建城历史,培育了大理地区独特厚重的民族文化和建筑文化,特别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独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形式,在中国建筑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青瓦白墙、水墨彩绘的白族民居建筑形式与苍洱景观和海西田园风光浑然一体,成为点缀在苍洱之间的一颗颗明珠。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中,白族人民历来重视物质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珍存了一批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文物古迹。大理州先后有5批、共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云南省个传统村落的18.36%,大理州属于云南省乃至全国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年以来,大理州利用全州传统村落数量多、文化积淀深厚、地方特色鲜明、集中连片的优势,开展了以保护中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为重点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示范带专项规划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大理州历史文化遗产底蕴与特色文化空间资源,保存大理区域历史发展轨迹,留存大理区域历史记忆,继承传统文化,延续民族发展脉络,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网络,集中力量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创新历史文化展示传播模式,使大理州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让新的作用和活动与大理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特征相适应,确保大理历史城镇和城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和谐关系,并适应大理州区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理州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示范带确定了“一个核心”(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为一个核心)、“三大重点”(以遗产本体有效保护、遗产生态环境和空间形态保护、遗产科学高效利用为三大重点)、“四个融合”(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城镇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相衔接的四个融合)和“五大转变”(一是保护规划从单一的规划单元向区域空间整体保护转变。二是突破行政界线,从各自为政的管控建设向区域整体协作转变。三是从禁止、限制等死保护”方式,向传承、引导、利用的“活保护”方式转变;从“输血型”保护向“造血型”转变。四是从过去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对立,向保护和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转变。五是从部门保护向全民参与保护方式转变。)的思路,统筹规划大理州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发展,目前已完成了《大理州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示范带专项规划》成果。

海舌风光赵子忠摄

(二)大理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空间格局

根据《大理州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示范带保护与发展规划》,大理州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空间格局划分为“两带四区”:

1.“两带”

(1)茶马古道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带。巍山-大理-洱源-剑川(茶马古道)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带,对接滇西北旅游大环线。深入分析巍山、大理、剑川三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所形成的带状区域内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梳理茶马古道这条线性历史廊道在大理州境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分析区域空间内自然与文化资源与“茶马古道”这类特殊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真实再现彼此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变迁的证明,采用整体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途径改善和提高大理州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通过示范带整合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发展休闲旅游业,创造理想的经济价值,带动沿线区域与城市走向复兴。

(2)蜀身毒道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带。祥云-大理-漾濞-永平(蜀身毒道)文化遗产保护带,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大力推进文化交流品牌建设,参与建立“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搭建互动友谊之桥,实施“丝绸之路”人才联合培养。在文化上展现中国古丝绸之路古老的国际要道文化遗产,承担建立文化自信的责任,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努力让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2.“四区”

(1)南(涧)弥(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南涧县是茶马古道滇藏线上的必经之路,是整个茶马古道庞大交通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唐代“茶马互市”以来,南涧一直是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区通往大理的要冲,同时也是云南茶叶及良种骡马产地之一。弥渡是茶马古道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十字路口。建立南(涧)弥(渡)文化遗产保护区,系统梳理茶马古道文化资源,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依法开展文物遗产保护利用,一体化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全面“活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资源,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远期并入茶马古道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带,作为示范带保护发展的延伸和深入。

(2)鹤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鹤庆白族一直是以茶叶、布匹、糖等日常生活物资和银铜器等特色手工艺品流动为主要内容的滇藏商贸交流重要参与者,鹤庆也是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明清时期曾是“商贾云集,市井兴盛”之地。建立鹤庆文化遗产保护区,系统梳理滇藏古道历史文化资源,重视白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重点加强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依法开展文物遗产保护利用,一体化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全面“活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资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远期对接滇西北旅游大环线。

(3)云龙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云龙是盐马古道的一个重要起点,盐马古道的存在,使云龙成为了有名的“古桥梁博物馆”;在云龙境内沿途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古代集镇,如石门、宝丰、旧州、漕涧、诺邓等。建立云龙文化遗产保护区,系统梳理盐马古道历史文化资源,重视古桥梁的研究和保护,重点加强古盐井及盐井重镇的保护和传承,依法开展文物遗产保护利用,一体化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全面“活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资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远期对接滇西北旅游大环线。

(4)宾川文化遗产保护区。由于宾川在茶马古道线路上和鸡足山在佛教中的地位,宾川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宾川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具有古道文化特色和佛教文化特色。因此,建立宾川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系统梳理区域内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历史文化资源,重视佛教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依法开展文物遗产保护利用,一体化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全面“活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资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大理州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空间格局

(三)大理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分期计划

第一阶段:以南北向茶马古道历史文化保护带为轴线,大理古城、巍山古城、剑川古城三座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充分利用区域内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等自然和人文资源、产业资源,对接滇西旅游大环线,整体性联动发展,以保护为目的,以发展为动力,对大理文化遗产的历史进程、发展脉络及价值判断进行重新梳理和诠释,构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网络,让历史文化遗产重现生机和活力。

第二阶段:以东西向蜀身毒道历史文化保护带为轴线,云南驿、曲硐、诺邓三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为引领,充分挖掘区域内的丝绸之路文化、革命文化(二战“飞虎队”)、山地白族文化、盐马古道文化、古桥梁文化等文化资源,利用漾濞石门关、云龙天池、云龙天然太极、永平金光寺、祥云水目山等自然资源,一体化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完善大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网络。

第三阶段:以苍山洱海为核心建设生态大走廊,联系大滇西旅游环线,整合全域旅游发展、生态文化保护区建设,带动全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合规化保护、合理化利用、活性化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四)大理州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示范带特色定位

将大理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第一阶段计划作为大理州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示范带,示范带的特色定位为:苍山洱海间的民族聚落,南诏古都上的文化奇观。

大理州传统村落的连片保护利用

(一)保护利用的总体思路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源泉,是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重要的平台和抓手。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相关要求,采取“突出重点、强化特色、以点带面、辐射整体、凸显差异”的整体保护策略,结合大理州建设世界全域旅游目的地、“美丽中国”示范地、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家文化窗口和交通物流枢纽、滇西地区综合型服务中心、民族文化与山水特色鲜明的人居环境典范地的总体发展目标,以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的思路,将历史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将原先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等零散的文化遗产变为区域性的整体,形成线性文化遗产廊道;以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为纽带,以文化主题的挖掘和提炼为切入点,将主题性较强、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整合串联起来,融入大理州全域旅游发展和生态文化保护区建设,形成大理州历史文化遗产体系的架构。

(二)保护利用示范带范围

大理州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带是大理州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示范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大理市、宾川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巍山县、南涧县7个县市34个乡镇,67个传统村落,传统村落示范村占全州传统村落总数的51.53%。呈现“一带七区”的空间格局。

(三)保护利用示范目标

在保持传统村落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村落村民活化、产业活化、景观活化、文化活化、机制活化,逐步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采取“突出重点、强化特色、以点带面、辐射整体、凸显差异”的策略,打造沙溪、剑川坝子、喜洲、永建、茈碧湖、松桂6个传统村落群示范点,双廊、新华2个艺术特色小镇,一批以茶马文化、温泉康养、茶旅融合、民族手工艺等为带动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示范村,探索一套边疆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模式,实现大理州历史文化资源及传统村落“集群示范、整体保护、连片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边远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效,争取将以中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为重点的大理州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示范带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将大理州打造成为保护利用成效显著、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聚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地区。

(四)保护利用示范发展方向

按照大理州历史文化遗产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总体思路,结合大理州打造“世界级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以“茶马古道”为纽带,将“七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产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以文化主题的挖掘和提炼为切入点,将主题性较强、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整合串联起来,探索“农业+旅游”“非遗+旅游”“节庆+旅游”“民族特色+产业融合”等活化利用模式,融入大理州全域旅游发展和生态文化保护区建设,走一条具有大理州特色的保护与发展之路。

1.“一带”:茶马古道历史文化保护带

按照“基础补短、强化配套、统筹推进”的思路,以道路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提升保护带沿线道路通达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为实现大理州历史文化资源及传统村落“集群示范、整体保护、连片发展”奠定基础。

2.“七区”:以县市为单位的保护利用示范区

对于保护利用示范带上的七区(县市),依据其不同的历史文化资源特色,借助大理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契机,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融入地区文旅产业发展,并对其进行差异化定位,落实不同的发展目标,从而带动传统村落的合规化保护、合理化利用、活性化发展,实现传统村落“输血式”保护向“自我造血式”保护与利用的转变。

(五)保护利用示范具体内容

保护利用具体内容主要分为传统村落保护管理体系的优化、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利用、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和产业发展六个方面。

1.优化传统村落保护管理体系

每个传统村落应设立“一个规划、一块牌子、一个管理技术导则、一个管理办法、一个村规民约”的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传统村落的日常管理组织(村委会)应加强对保护管理体系的学习、宣传、执行,贯彻落实村落保护要求。

(1)一个规划。适时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进行评估体检,对传统资源调查档案建立不实、传统村落特征分析与价值评估不当、保护内容与保护措施空泛雷同的保护与发展规划进行修编。

(2)一块牌子。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实施中国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工作的通知》,传统村落应按要求统一设置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标志,实施挂牌保护。

(3)一个管理技术导则。制定《传统村落管理技术导则》,进一步明确传统村落保护的四至范围,找准发展定位和把握文化特色,明确传统建筑的保护数量和分级分类保护方案,识别村落历史环境要素特色,通过管控条文的规定和附录本村保护案例,强化传统村落的日常管理。

(4)一个管理办法。建立传统村落管理制度,规范设置管理机制、管理机构、管理方法,将村落传统建筑的管理维护、一般民居的改造建设、村落环境的日常清理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5)一个村规民约。依据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要求,结合村落民风民俗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传统村落村规民约,从维护村落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制定约束规范村民的规章制度,同时规定村民违反和破坏规章制度的处罚条款。

2.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利用

(1)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加强对传统建筑(历史建筑、优秀传统民居)的认定和挂牌保护,保护传统建筑的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造工艺。拓宽保护修缮资金筹措渠道,鼓励传统建筑产权所有人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传统建筑的保护。对暂时缺乏保护与修缮资金而又面临损毁的传统建筑,应采取抢救性的保护措施,做好对传统建筑的测绘和修缮方案的制定。

(2)对传统建筑的利用。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使传统建筑满足现代使用功能,加强对传统建筑的活化利用,杜绝建筑遗产出现“不许动”“不愿动”“不敢动”的“冰棍现象”。对传统民居进行现代化改造,在不改变传统民居建筑外立面风貌的情况下,积极推动对传统民居使用功能的改造。一要做实前期数据调研,通过调研测绘,理清建筑原有的建筑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设计。二要做好项目定位与空间策划,在确定建筑基础数据的前提下,确定合理的业态,进而确定改造的空间形式。三要进行空间适应性设计与研究,探索传统民居在现代功能置入基础上的空间适应性及环境适应性,探索老宅改造新思路。四要进行适宜性技术研究,在满足现代功能基础上,研究适宜的技术。要特别针对发展民宿群的传统村落,以一家一户为单元,打造一院一故事、一院一特色、一院一精品的庭院旅游经济。

传统民居的现代化改造

传统建筑的活化利用:以国家文物局印发的《文物建筑开放导则》为指导,科学指导和规范传统建筑开放工作,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确保传统建筑和人员安全。传统建筑开放应有利于阐释建筑价值、发挥建筑社会功能、保持建筑安全、提升建筑管理水平,在不影响传统建筑安全的前提下,依托传统建筑进行参观游览、科研展陈、社区服务、经营服务等活动。

传统建筑使用功能类型:

①社区服务:祠堂、书院等传统建筑,可作为社区书屋、公益讲堂、文化站、管理用房等,开展文化活动,发挥服务功能。

②文化展示:文物价值、建筑特征、空间规模等方面具备条件的传统建筑,可作为博物馆、展示馆、美术馆或科研展陈场所等,进行传统建筑现状展示或进行陈列布展,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遗传习所,发挥文化传播、科研和教育功能。

③参观游览:宫殿、庙宇、园林、牌楼、塔幢、楼阁、古城墙、门阙、桥梁和文化纪念、交通等功能的建筑,可作为参观游览对象,发挥游憩、纪念和教育功能。

④经营服务:传统民居建筑和住宅、工商业等功能的传统建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作为小型宾馆、客栈、民宿、店铺、茶室、传统工艺作坊等经营服务场所,发挥服务功能。

剑川沙溪先锋书店

3.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

(1)山水空间格局保护与管控。地形地貌、山川水系、街巷空间、村落格局形态是清晰反映村落历史选址的重要组成元素,传统村落的发展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环境和景观。禁止在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进行下列违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活动: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开山、采石、取土、开矿、填湖造地等活动;占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确定保留的生态绿地、河湖水域、塔桥亭阁、堤坝涵洞、道路等自然景观和历史环境要素;修建生产或者储存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等。

传统村落与山水田园风光

(2)街巷系统保护。在村落街巷保护过程中,应遵循历史并按照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制定的传统街巷保护与交通组织策略进行保护与修缮,保护历史街巷的走向;保护历史街巷的风貌特色和空间尺度,重点保护街巷宽度、两侧建筑的高度和立面形式;保护街巷的铺地形式。传统村落中的各条街巷不允许为商业目的及其它目的而任意改建,在新建筑的加建中,特别要注意控制新建筑的体量与尺度,在细节的整理与缝合中要注意维护历史界面的丰富性与连续性,规划应保留街道、巷弄曲折和多变的线形,保护街道巷弄中的古树、古井、小型交往场所等节点,保持其整体景观风貌特色。

(3)古遗迹保护。结合传统村落保护档案,逐一对各项历史环境要素进行调查登记、认定、设立标志,并根据历史环境要素的不同类型,参照建筑物及自然景观环境保护措施与要求,结合具体类型与周边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原则上各历史环境要素均应加以妥当的保护,除非对村民的生产生活、村庄建设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否则不应拆毁、消除。对重要的历史环境要素,可根据其实际情况,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建筑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加以保护,采取现状维护、考古发掘、局部恢复、全部恢复等措施。对一般的历史环境要素,可根据实际需要采取景观改造等措施,但应限定改造的方式和方法,维护其乡村特征。

既有建筑立面风貌整治

(4)既有建筑风貌整治。加强对传统村落内既有建筑的风貌整治,对建筑形式突兀、色彩跳跃,与传统历史风貌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立面,应结合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中的建筑管控要求,逐步进行建筑立面的风貌整治,重点控制建筑屋顶形式及材质、建筑立面色彩两个方面。对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措施和要求应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中予以明确,对此项内容有缺失的,应在传统村落保护导则中予以补充。

(5)新建建筑管控。原则上传统村落保护核心区内禁止新增建构筑物;其余区域新建建筑不得破坏村落原有肌理,新建建筑的建设位置、规模体量、建筑限高、建筑色彩、建筑材质等内容应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中予以明确,对此项内容有缺失的,应在传统村落保护导则中予以补充。

4.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族文化是传统村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物质载体、文化场所及自然人文环境等内容进行分级分类保护。

(1)保护对象。一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括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二是保护传承人及传承群体,包括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优秀的民间艺人、传承团体等。三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相关传统村落、寺庙建筑、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四是保护文化保护区内传统文化形态与社会人文环境。五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2)保护重点内容。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体系与保护机制,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国家、省、州、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保护,修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文化基因保持生命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使文化生态系统维持平衡完整,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的民间信仰与传统民俗节日活动,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提升大理州各族民众参与文化生态保护的自觉意识,形成民众自觉保护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工作的关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内以传统技艺为代表的手工业文化形态进行保护,促进文化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大理白族扎染传习展示所

(3)保护利用的方式。深入挖掘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价值,与传统建筑、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利用闲置的历史建筑建设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传习、开展民俗文化活动、集中展示村落历史文化提供实物场所。

5.公共基础设施改善

提升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的途径主要是完善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村落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环境卫生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内容。

(1)给水工程。村落给水要充分利用现有水源和给水设施,减少工程建设对传统村落的破坏;保证给水洁净卫生,利用地形地势就近给水;保证当地居民和未来旅游发展的用水需求;在水源地内设置水源保护带,保证水源不被污染。

(2)排水工程。在传统村落规划范围内不得布置暴露于地表的大体量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宜采用集中排水系统,特殊村庄可以做特殊处理;以保护水质环境、旅游卫生和景观质量为目标进行排水规划布置;雨污分流,污水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

(3)电力工程。因地制宜地编制电力工程规划,布置、预留规划区内电力线路,在保证供电设施安全经济运行、方便维护的前提条件下,依靠科学进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实现节省占地的目的。逐步清理村落内部私搭乱建、影响景观视线、存在安全隐患的电力线路,有条件的村落鼓励电网入地改造。

(4)通信工程。考虑今后通信网络的发展,适应通信技术的智能化、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和通信业务多样化的趋势;充分考虑好数据、语音、图像三位一体的通信建设及数字综合电信业务通信网的建立。规范通信网络线路布局,减少对传统村落景观的干扰,通信基站的架设应避让重要的景观视廊,有条件的村落鼓励通信线网入地改造。

(5)垃圾收集处理。加强村落内的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建设,各村组要建设或配置生活垃圾收集房(池、箱),尽量做到防雨、防风、防渗、卫生,并根据建筑布局合理确定设施位置。垃圾终端处置设施覆盖的村庄,要及时将生活垃圾转运至就近的终端处置设施处理;交通不便,距离垃圾终端处置较远的边远地区,要选择成熟可靠的处置工艺,就地减量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6)厕所革命。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传统村落内的现有旱厕应逐步改建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参照《云南省农村厕所改造建设技术指南(试行)》,选择适宜的技术和改厕模式,探索改造粪尿分集式、双坑交替式、双瓮漏斗式等模式的无害化卫生户厕,证明切实可行后进行推广使用。发展旅游的村落应按标准建设星级旅游公厕。

探索多种形式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引导有用肥需求的农户自行清掏化粪池粪污,结合实际,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进行资源化利用。有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覆盖的村组,要做好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的协同处理、利用。其他地区要探索建立厕所粪污处理服务组织,通过配备吸粪车、建设储粪池等方式,收集公厕和户厕粪污,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厕所粪污收集利用服务。

(7)防灾减灾。村落消防:传统村落内木结构建筑密集,要逐步改善防火条件,消除火灾隐患,同时完善村落消防设施,根据设置条件合理选择消防栓、消防水池、小型消防站等消防设施设备。重点防火单位应提高设备等级,并进行日常演练。对居民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学习日常防火知识和使用简易的消防设施。

村落防洪:加强地质灾害的普查与防治,村落防洪要与村落附近的江河流域、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和绿化造林等生态修复规划相结合。采用工程措施进行防治时,应减少对传统景观风貌的破坏。

村落抗震:加强村落危房排查认定,在保护规划的指导下对村落内的老旧传统建筑进行修缮,满足当地抗震设防标准。合理安排救灾疏散线路,保证疏散通道的通畅;结合公共空间的整治设置临时避难场所。

(8)公共空间提升改造。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应覆盖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内除家庭宅院外的公共活动空间,包括村民广场、集中绿地、宗教活动、商业活动等公共活动场所。重点整治村庄公共空间“六乱”(柴草乱堆、垃圾乱扔、污水乱泼、畜禽乱跑、广告乱贴、摊点乱设)现象,提升完善村庄“六有”(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便民超市、卫生所、村邮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对公共空间的整治,应充分考虑建筑形态、水系形态、节点空间等要素,保障村落整体风貌与公共空间的协调和统一,并为未来公共空间的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基础。

公共空间:整理现状各村落内的小广场空间,结合现状闲置空地进行公共空间的提升改造,公共空间满足场地平整和绿化要求,设置必要的村民活动休憩设施,卫生、服务及亮化设施,具有明显的标识和引导标志。

宗教活动空间:保护村落人文历史的承载空间,对传统村落内的寺庙等宗教活动空间进行保护和周边环境的提升改造,为当地居民和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宗教活动空间。

商业空间:对现状商业空间进行梳理,结合村落商业需求和旅游发展需要布局商业空间,对商业空间中小规模绿地进行提升改造,提升绿色品质,提升商业空间综合吸引力。商业空间应适度开发,避免过度商业化。

6.产业发展

大理州具有拥有丰富的旅游产业和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项目资源,以产业促发展是传统村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所在地区的特色产业资源优势,通过产业发展提高传统村落村民收入,提升村民对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使传统村落从“被动式”保护向“主动式”保护与利用转变,探索“产业发展+活化利用”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

(1)“文旅融合型”。在大理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带上,除风景名胜等旅游资源遍布外,不少传统村落还是省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民族遗产与传统文化资源众多,艺术表演形式多样,名录项目资源丰富,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民族节庆、手工技艺等都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将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标志性强的文化旅游景点,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IP,丰富传统村落旅游产业文化内涵。

大理火把节

(2)“农旅融合型”。大理州高原特色农业拥有“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靓丽名片和“中国核桃第一州市”“中国水果之乡”“乳牛之乡”“中国西部优质早熟鲜食葡萄基地”“中国野生食用菌集散地”“云南小粒咖啡发源地”“中国蔬菜之乡”以及“国际兰花、茶花、杜鹃花著名产区”等诸多美誉。将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与地域特色农业产业相结合,可挖掘打造一批以“传统农耕”“休闲农业”“农事体验”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探索“农旅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大理传统村落数量多、分布广、历史文化及社会经济价值高,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基于历史文化保护的区域性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抓手,将文化作为核心,珍惜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以地方政府和在地居民为主体,探寻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合作模式,能够实现包容性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和管理。

来源:年4期《城乡建设》

订阅热线 -

合作热线 -589348650

投稿热线

《城乡建设》-cxjs

.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xc/8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