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悠远的茶马古道上,丽江曾是马帮经年累月、南来北往的大驿站。如今,清脆的马帮铃声越传越远,马帮印记却印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张力天,贵州人。在丽江20年的工作生活中,他收藏了多件、数十种马帮使用过的皮制品。这些皮具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看见它们似乎还能感受马帮当年的历史与辉煌。
张力天说,年因为工作来到丽江,原本只是一次普通的出差,却不曾想把家安在了这里。
“那时候贵州还很热,到了丽江感觉特别凉爽,空气也好。”回想起第一次来丽江的情景,张力天仍记忆犹新。
在后来的生活中,张力天很快融入丽江,“跟着几个朋友到塔城吃杀猪饭,无意之间看到朋友家有陈旧的皮口袋,感觉很特别。”张力天说,朋友告诉他那是马帮盛粮食用过的口袋,有好几十年了,现在也没人再用。那件纯手工缝制的皮口袋,造型粗犷、古朴,摸起来仍然很结实。张力天说:“皮口袋被老鼠咬破了一个洞,就这么丢着实在可惜。”
再后来,张力天开始有意无意接触这种老旧的皮口袋,并向老人们打听“皮口袋”背后的故事。不久,他萌发了一个想要收藏马帮日常皮制品的想法。
一有时间,张力天就在周边的村子挨家挨户的搜集。“有的挂在梁上,有的放在猪圈上,有的丢在犄角旮旯里。”张力天说,刚开始去收集时,看到那些老物件被随意丢弃,甚至当成“废物”处理。他觉得很可惜,同时也坚定了收集马帮日常皮制品的决心。
张力天说,有熟人带着去村子收集时还算容易。渐渐地,他收集的范围从丽江扩大到香格里拉,俄亚等纳西族聚居区。收集的范围扩大后,一些偏远山区不通车,只能走山路,但到了村里,村民不愿意跟外地人打交道,只能花钱请村民去帮忙收,多的时候几十人在为他收购。
在这之后的十几年里,张力天陆陆续续收集了多件马帮日常皮质品。“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卖。”张力天说,物质水平提高后,跟着提升的还有老百姓的精神文明。不过,大家重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这是好事。
皮口袋、皮鞋、皮包、皮套、皮衣、皮绳……在白沙古镇时空古玩店的二楼,张力天将收集来的皮制品装满了整整一层楼。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那个属于马帮的时代。
桌案上的一双皮鞋吸引了我的目光,里面塞满了干草,旁边有一把小“叉子”。
张力天见状,拿起小叉子问我知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的。我说了很多种答案,他仍然摇头。
“总不能是刨坑的吧?”
张力天笑着说:“刨的不是坑,刨的是皮鞋里的草。”以前走马帮的人皮鞋里垫的是草,白天容易出汗,夜晚围着篝火休息时就用叉子把草翻蓬松,更容易烤干。
“还有这件皮口袋,是现在很火的一个‘表情包’做的”。没错,就是这个:啊!
▲土拨鼠店里收集而来的皮制品,张力天如数家珍。他说,丽江马帮时代生产落后,有的皮口袋制作时皮不够就剪一块补上;有的皮口袋破了补,补了破;也有的皮口袋无论是缝制技艺还是审美都达到一定水平。丽江有着多年的皮具历史,这些皮制品对于研究马帮时代,丽江的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整整20年的收集整理工作,可以说费钱、费时、费力。“还没有收入,只有开支。”张力天说,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与马帮相关的物件,也有人给他支招,让他把这些年收集来的东西翻几翻倒出去。不过,他却一口否决了。张力天说,起初收藏这些老物件就是想挖掘它背后的历史故事,结合实物将丽江的马帮文化更立体的呈现给世人,如果投机取巧,用来谋取利益有违初衷。“我希望能建一座博物馆,用来展示与马帮相关的皮制品。”张力天说,以前觉得收集到一定阶段可以建,但现在看来资金和知识储备量远远达不到建一座博物馆的程度。他便想到先做一个“设计元素库”。张力天说,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皮制品的收集,接下来,他打算用影像记录、3D建模等现代化方式,把多件老皮具中精华部分的“设计元素”“造型款式”等记录下来,然后在马帮文化的基础上再创作,做成文创产品流入市场,让更多的人认识丽江的马帮文化、皮具文化。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张力天打造的博物馆,能买到具有丰富马帮元素的文创产品,能听到更多关于皮制品背后的故事……未来可期,我们拭目以待。采写|余小小
编辑|杨政春
统筹|马登科李佳健
审核|王光伟和克江
总策划|和丽斌木积春
主办:中共白沙镇委员会、白沙镇人民政府
承办:丽江读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xc/8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