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自古是一个以“诚心报国”,倡导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著称的边地少数民族。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纳西族进一步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共命运,不断增强对共产党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为民族解放、民族进步大业而奋斗,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举族行动!丽江纳西族地区的工、农、商、学、兵各界人士争先恐后,团结奋起,为建立和发展滇西北革命根据地和边纵七支队作出了突出贡献,时任中共云南省工委书记郑伯克特赞誉:“纳西族革命儿女的功绩万古长存”。丽江革命老区的实践,既有中国革命根据地的共性与精神,又有边地少数民族地区革命根据地的个性特色及精神,值得进一步挖掘与阐发。“龙腾虎跃是丽江”的关键性作用中共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之一。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年11月,中共云南省工委派黄平到滇西开展工作,年5月在剑川成立中共滇西工委,黄平任书记。滇西工委工作范围包括一平浪以西的楚雄、大理、丽江、怒江、迪庆、保山、德宏和临沧部份县的大滇西地区。这一区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涌现出张伯简、王复生、王德三、杨青田、李鑫、赵祚传、周保中、艾思奇等云南籍著名早期共产党员。纳西族第一个共产党员李群杰,三十年代曾担任中共云南省特委书记、省工委书记。革命前辈前仆后继的革命活动,为创建滇西革命根据地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中共滇西工委成立后建成了以剑川、丽江为中心的滇西北革命根据地和以祥云为中心的滇西革命根据地。其中,滇西北革命根据地“北起金江、东至鹤庆、西达福贡、南抵邓川,包括剑川、丽江、鹤庆、洱源、福贡、碧江、兰坪、维西和金江、西山地区。云龙、邓川部份地区”(《中共滇西工委滇西北地委史料选编·中国共产党滇西工委滇西北地委大事记》)。年7月1日,丽江实现和平解放,使滇西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丽江解放后,四川巴塘藏族平措汪阶前来丽江剑川寻找党组织。中共滇西工委为其履行入党手续后,又派平措汪阶回到巴塘建立党组织,开辟滇康边革命根据地,争取与滇西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永胜、华坪、宁蒗相继解放后,边纵七支队又解放了川西的盐源、盐边等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滇西北革命根据地。“边纵”七支队,即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七支队,以滇西北革命根据地纳西族、白族、傈僳族、藏族等优秀青年为主,共有六个团、一个骑兵大队(即31团、32团、33团、34团、35团、36团、直属骑兵大队)。“边纵”七支队转战于滇西北地区及保山、德宏,以及川康地区盐源、盐边,并参加了西昌战役。年,边纵七支队有20多位战斗英雄出席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四军首届英模代表大会,其中的木林、钱宁(据《纳西族人物简志》,维西县保和镇人)、赵人英(女,纳西族,丽江古城义尚文明村人)等三位丽江儿女被授予十四军“英模旗帜”称号,成为该军24位“英模旗帜”中的三位。丽江实现和平解放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原中共滇工委书记、滇西北地委书记、“边纵”七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平指出“龙腾虎跃是丽江”。“纳西族是以豪放的吼声展开斗争的,万人‘五·一’大游行,在强敌压境面前,发出‘拥护共产党’的呼声,掀起群众斗争怒潮,震憾滇北高原。”丽江实现和平解放对“滇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建成和巩固起了关键性作用。”黄平同志指出的“关键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丽江的解放使滇西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随即又正式成立了丽江中心县委(和万宝任书记),统一领导丽江、永胜、华坪、宁蒗、中甸、德钦、维西、金江特区的解放运动,进一步巩固发展了滇西北革命根据地,为争取开辟滇、康边地区并与滇西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创造了条件。二是丽江的解放使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掌握了可装备约一个师的武器弹药。丽江是云南省第十行政督察专署所在地,有团管区司令部等驻军并存放有较多武器弹药,还有行走茶马古道的民间武装及众多武器弹药。通过“枪换肩”,使这些武装及武器弹药均掌握在人民手中,建立了以纳西族为主的34、35团,转战滇西北,直至西康省的盐边、西昌,战功卓著。三是丽江的解放使滇西北根据地有了充裕的资金来源,极大地解决了根据地和军队的资金需求。据《中共滇西工委滇西北地委大事记》:滇西北革命根据地“用于革命战争的费用约为半开(银元)80多万元”,根据地“总计在武装斗争时期的收入,约为半开八十余万元”。这一资料说明,至少有16个县(区)连片的滇西北根据地的资金总收入(或费用支出)为80多万银元。而在丽江解放之后,新政权虽然没有向人民征收一分钱、一粒粮食,但仅仅丽江县就先后筹资近40万银元(其中,工商界及民众捐赠的24万元,清算没收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赃款物10万余元),极大地支持了滇西北根据地建设与七支队的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领导人与田野一五一师首长在百色会师大会主席台上总之,丽江的解放极大地增强了滇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实力,为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南北夹击”的围剿,配合边纵“西进部队”的行动,参加解放川西的“西昌战役”,迎接解放大军进军西藏,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难怪当丽江解放的消息传到国民党中央政府时,李宗仁代总统急电卢汉:“听说丽江失守,是土共搞的,还是洋共搞的?”可见其影响不小。时任中共云南省工委书记、滇桂黔边区党委副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副政委,后任中央组织部老干局局长、中组部顾问、全国人大常委的郑伯克曾明确指出:“纳西族革命儿女的功绩万古长存”。应该说,纳西族革命儿女自近代以来,始终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共命运,功勋卓越。比如,在抗击阿古柏收复新疆的战争中,纳西族将领和耀增,战功卓著,列入国史馆;在中法战争中,和富谷率部出征为国而战,木占春等上百纳西族儿女血战镇南关英勇牺牲;在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侵略战争中,和虎臣等纳西族将领奋勇当先抵御外辱;到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时期,和朝选、木全忠、段文揆等纳西儿女奋勇当先精忠报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上千纳西族儿女为国捐躯。新中国成立后,纳西族儿女不断为国增光,为民族争气,其中,戴汝吉荣获朝鲜民主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和自兴获中央军委授予的“英勇献身的模范指挥员”称号,和志虹获联合国授予的“和平勋章”,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共和国“维和英雄”称号。“维和英雄”和志虹立足丽江实际创建根据地的成功实践与特色滇西北是白族、纳西族、傈僳族、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是中共滇西北革命根据地及七支队最鲜明的个性特色。下面,主要结合丽江纳西族地区的实践,对其进行初浅探讨,抛砖引玉。——继承和发扬红军革命传统和精神。红军长征过丽江时播下的革命火种,在滇西北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如同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年4月24日红军长征到达丽江时,受到了丽江民众的热情欢迎,红军不打一枪一弹进入了滇西北最重要的军事和经济重镇,并在丽江人民的帮助下顺利渡过金沙江,北上抗日。对于丽江人民打着“欢迎义军”横幅列队出城欢迎红军的历史场景,时任红二军团第四师十二团团长、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黄新廷将军曾有生动回忆录,称“这是部队离开湘鄂川根据地后,在新区第一次见到这样军民团结鱼水交融的动人场面。”红军在丽江虽然只有5天左右时间,但丽江人民深刻感受到了红军坚定理想信念,一心为民谋利,真心帮贫助困,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亏待老百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一位漾西村的纳西族大妈挑了一担井水放在村口,让过路的红军解渴,但红军每喝一碗都会在水桶边放下一个银毫子。老妈妈激动地说“喝一碗凉水都要给钱,天下还有这么好的军队”。一位红军战士在离别时把仅有的一床棉被剪下一半送给了贫苦房东,并承诺等革命成功后再送一床完整的被子。(七十年之后,当贺龙元帅、肖克将军等红二、六军团的后代听说了这件事,便带着崭新的棉被来到丽江代表先辈兑现承诺。)只有一床被子也要剪半分给穷人,对人民许下的承诺必须一代接一代去兑现,体现出红军的初心与使命。红军一心为民的传统和精神深深感动了丽江人民。同样给丽江人民留下了深刻影响的,还有红军认真宣传贯彻执行的民族政策,其中,《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关于“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等民族平等的思想、方针、政策,让长期遭受民族压迫的少数民族特别感动,如沐春风,深受鼓舞。丽江人民在与红军的零距离接触中,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希望和光明前景。红军在滇西北播下的革命火种,在建立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时期发展成为燎原之势,首先是传承了坚定信念、一心为民、求真务实、民族平等、团结奋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传统和精神,使滇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从五一开始就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左右滑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xc/8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