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出品系列专题内容
「仰望苍穹·智行千里」
编者按
相传有一个巨人叫夸父,他立志追赶太阳,于是朝着日落的方向奔跑,半道渴死,手杖掉在地上,便化作一片桃林。这便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夸父逐日”。但经过考究,部分学者认为这位追逐太阳的巨人,很可能是上古时期的一位天文学家,他不是在孜孜不倦地追逐太阳,而是在观测日影;他手里的木棍不是手杖,而是一种叫“表”的用来辨认时辰和方向的天文观测工具。
壮丽神话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于苍穹的探索从未停止,先民始终在试图拉近与宇宙星空的联系。这是一种本能的好奇,还是出于现实的需求?
我们为什么仰望苍穹?要回答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查阅资料,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沿着古人的足迹穿越中华大地,在不同的地点观察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运动。“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穿越山川和古今,观测太阳与星空。
《三联生活周刊》X别克·寰行中国系列专题内容「仰望苍穹,智行千里」将溯源华夏先民宇宙观的形成与变迁,梳理当代中国航天的前沿成就,探索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飞天梦想的实践。
上一期,我们溯源了中国人如何通过仰望苍穹确定时间、制定历法,把“天”告诉我们的,编制成精妙的时间之网。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与“天”交流,探究华夏民族如何把苍穹变成人间的镜子,让星空和人世相互影响,并把这种对天空的构想实践到对国家和社会的构建中,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历史背景。
“中平二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门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稍小,至后年六月消”——《后汉书》中的这几十个字,记载的是公元年12月7日,中国天文学家们所观测到的一次罕见的天文学现象。这是人类历史上观测到的第一颗超新星SN。
SN超新星残骸
?NASA
这次发生在圆规座和半人马座之间,靠近南门二附近的超新星可见时间大约有两年。现代的天文学家仍然能在这个位置上发现一个明显的射电源。
每个时代的小孩子都难免对星空感到着迷,但中国古人却相信,“天象”是主宰着人们生活的神秘力量。星星出现的任何变化都可能让古人感到紧张。这次中国古人对于超新星SN的观测,也在当时的宫廷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这究竟是因为什么?
01
中国古代
对超新星的观测和研究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人已经不再对超新星爆发这种可以理解的宇宙学现象感到吃惊。但在多年前的古代社会,还处于汉朝的古代中国人对于这次异常的天象变动感到尤为紧张。这是源于中国人对于“天”和人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密联系的一种特殊认知。
天象的变化往往对应着人世间的变动,而这又与政治和宫廷典章紧密相关。因此,中国古人尤为勤劳地观测天象,记录其中每一个不寻常的变动。在中国的古籍中记载的超新星爆发不止SN一次。
超新星是恒星的一个特殊阶段。从现代天文学理论可知,一些恒星在接近生命终点时会发生剧烈爆发,这种爆炸极其明亮,经常能够照亮其所在的整个星系,并且可能持续几周至几个月,甚至几年才会逐渐衰减。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观测星空,会发现一颗星星的亮度发生极大增长,看起来像是某个地方忽然出现了一颗新的星星,他们不了解这是怎样产生的,从汉代起就把超新星称为“客星”,意思是把这种忽然出现又消失的天体看做天空中的客人。
《御制天元玉历祥异赋》中客星的几种形式
中国古代的星占著作中曾将客星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周伯、老子、王蓬絮、国皇、温星。
宋真宗景德三年,即公元年,5月1日凌晨,司天监发现一颗“客星”。其亮度之高,居然使人们在白天都能看得到,而在晚上则甚至可以借助它的光芒读书。这种情况持续了近三个月之久,这是人类有文字记录以来的最亮的超新星。
SN超新星残骸
?NASA
这颗在天空中突然出现的明亮星星让古人们有些不知所措。司天监在第一时间就记录下了这个天象,但司天监丞周克明从5月1号拖到了5月30日,才向宋真宗正式报告了这个天象。根据史料记载,客星出现后,最初的占卜结果显示它是“国皇妖星”,它的出现预示着“兵凶之兆”,以至于京城内外都弥漫着不安的气氛。
此时,宋真宗刚刚同契丹签订了“澶渊之盟”和约,很担心再发生战争。司天监里没有人敢把这个结果上报,但小道消息已经传得“中外之人”都知道了,司天监首长周克明正在南方出差,在归途中通过小道消息知道了事态的严重性,出身历算世家的周克明一回到京城,就否定了原先的占卜结果,上报表示,按照荆州的占法,这颗星星正是《黄帝占》中所称的“大而色黄,煌煌然”的客星之中的一种——周伯星。星占中有“国欲昌,周伯黄光”的说法,也就是说这颗黄色而璀璨的亮星是一颗吉祥的星,预示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宋真宗果然十分高兴,并提拔了周克明。
《御制天元玉历祥异赋》中的“周伯星占”
宋史记载,这颗客星后来被列入了“景星”一栏,意思是出现于有道之国的星星。这个异象,在周克明的变通下,就这样从“妖星”变成了“景星”,有天体物理学家点评说,中国古籍中的天象记载可信度高,但有关颜色的记载要谨慎,因为星色往往是决定占卜的重要因素,“‘颜色’记录,与其说是星的颜色,不如说更多是占星家对世事的察言观色。这也是占星术的精髓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天文学在古代是一种“解码”的工作,目的不是将其作为科学研究,探求天象变化背后的客观规律,而是试图把天象的变化纳入一种系统的哲学体系中。
《宋史·天文志》景星记载
02
作为政治工具的古代天文
“天”是神秘的。正是因为其神秘,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天也是人格化和政治化的。
传说中,天地之间原本是相通的,人人都可以通天,人神相安无事,但后来蚩尤下到地上,兴风作浪,为祸人间。颛顼就让“重”和“黎”两个巨人把天和地分开,只留下一棵叫“建木”的参天大树,作为唯一一条人世与天界之间的交流渠道。
这个“绝地天通”的神话体现在现实中,代表着天文学开始逐渐被官方垄断,只有地上的王才能以全民代表的名义拥有与“天”直接交流的特权。
与天交流的手段有很多种,通过观测天象而确定历法,是沟通天地的最重要的标志。《论语》记载,帝尧禅位给舜的时候,嘱咐他“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意思是天时和历法必须由你亲自来掌握,你要好好地把握住你手中的这个圭表(一种天文学仪器)。毕竟,在农业社会,观象授时的准确与否,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进而影响着民众的命运。在古人看来,谁掌握了天文学这种“通天”的手段,谁就获得了统治的资格。
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的圭表
圭表是中国古代根据日影长度变化测定季节、划分四季和推算历法的工具。圭表由「圭」和「表」组成,表是一根垂直立于地面的杆或柱;圭是地面一根垂直于立杆或立柱的水平标尺,指向正北。
在商代,君王就是最大的巫师,他成为了“人”和“天”之间唯一的交流渠道,祭祀和问卜是他的主要工作之一。这种沟通天地的原始巫术孕育出了天文历法之学,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运行机制的关键。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取代了商,继承了商这一套敬天的文化和“天命”中心的权威。周人从对“天”的崇拜中发展出了一种“天命观”。在他们的想法里,“天”是统领万物的存在,同时“天惟德是辅”,所以君主是因为有德行而被“天”任命来统治大地的,代表了“天命”的意志,这就是“受命于天”的由来。
为了让“天命”青睐自己,商周时代,君主都通过独占祭天和观天的权力达到目的,自己兼任着王和大祭司。随着这两个职业越来越专业化,君主便把解释天象的权力交给了专门的学者,而自己按照“天”的意思建设社会秩序,并带头遵守,以保持自己与“天”的紧密联系。
早期版本的“天人合一”由此成形。作为“天”的代言人,“天子”的兴衰成败也会反映到天空上,反之,如果一个皇帝发生什么大事,天象却没有对应的变化,那么就说明“真命天子”另有其人。这意味着统治者们需要从天象与人世间的对应关系中寻找统治的合法性。中国古代的观星者们也就自然地将人类社会和天象进行一一对应,对星辰进行区分和归类。
中国古人通过对天文星象的长期观测,最晚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归纳出了“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将天球上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座归为不同的种类,作为进行天文学观测的基础,并且将不同的星宿与社会结构,占卜,动物等元素联系起来。
二十八星宿
而将某些区域内的恒星划分到一起形成组合,叫做星官。这种分类组合的方式,可以说是天文观测和政治需要的一种混合。司马迁在《史记》中单列了一篇《天官书》,是现存的最早对星官进行体系化描述的作品,他将全天星空的结构比拟为地面上的人类社会和历史机构,星座名称就如政府机构中的各种官名。从太子到厨子,从朝堂到战场,从菜市场到水坝……地上王国、山川百物、人间百业都被搬上了天际,甚至连厕所等都留有一席之地。
各个星官与地上的事物一一对应,古人几乎是按人间的模样在天上复制了一个世界,然后,再反过来从天象的变动来解读人间的变化。当发现某颗星出现明暗变化,便是预示了社会运行中将要出现某种问题。《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抬头看到星落秋风五丈原,便知道孔明归天了,就是这个道理。
南北朝时期(公元年),火星运行到了二十八宿的南斗宿区域,并且停留了两个月。火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荧惑”,象征着凶险。当时已经70多岁的梁武帝很注重观察和积累天象,他想起当时流传的一个歌谣“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于是赶紧把靴子脱掉,绕着宫殿走了一圈。走完了之后并没有什么事情发生,梁武帝很疑惑。过了不久,边关传来消息,说北朝北魏的最后一个皇帝投降了北边的蛮夷,北朝灭亡了。梁武帝恍然大悟,又有点不服气,讪讪地说:“难道鞑虏也上应天象吗?”虽然“天子下殿走”不是什么好事,但这让向来以正统天子自居的梁武帝心有不甘。
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汉武帝时期,著名经学家和思想家董仲舒曾出于政治目的,整合了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说、天命论等思想,把天进一步人格化,提出了“天人感应”——即是说天子是上天选择的,不仅天上的星辰与人世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而且代表着“天意”,天的喜怒也与天子的行为好坏直接相关,并通过天上的不同异象表现出来,使天文体系直接为皇权服务。
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中,天文也就具有格外特殊的政治意义。在尤其重视天人感应的汉代,天文成为了一种合理的,也经常被利用的政治手段。皇帝利用天文来铲除大臣,大臣则通过天文的变化“挟天意,裹天威”向皇帝进言,以达到政治目的。而后这种手段也就作为一种政治和文化传统,一直流传了下来。
03
被天文影响的中国社会文化
“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华夏民族的基因。虽然古人把地上的人间投射到“天”上,但“天”不止是人间的缩影,它同时也持续影响着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甚至连国家的形式,都是古人们按照对“天”的理解而建造的。比如紫微垣是天帝居住的宫殿,而它的得名是因为在这个星宫中有一颗“紫微星”,即北极星,它被认为是一颗永恒不移的星,是皇帝的象征,所以皇帝的居所才被叫做“紫禁城”。
《礼记》中,还有所谓“月令”思想,也就是按照天文历法规定的时间节点做相应的事情,从气候到物侯,从音律到历数,从动物到鬼神,从礼仪到祭祀,统统根据天象确定了。皇帝和百姓都需要按照历法上的“天命”行事。这样,天下就可以大治。直到现在,很多中国人还有到了相应的节气该吃什么食物的讲究,这也受到了“天人合一”的影响。
北京天坛
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也是现存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伦理等级最高的祭祀建筑群。
仔细推敲,我们的节日和习俗中,也可以找出“天”的蛛丝马迹。中秋节正是从皇帝对于月亮的祭祀而来。古代帝王有“朝日夕月”的礼制——春分和中秋是两个重要的祭祀节日。东吴史学家韦昭注释道:“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于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
这种由中国古人最初的月亮崇拜而形成的皇家祭祀,又逐渐由祭月活动而演化成了民俗——到了宋代,“八月十五中秋节”终于正式成为了一个节日。在这一天阖家团聚,一同赏月。才留下了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
民间还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它可以追溯到在二十八星宿中的东方苍龙(由在东方的七个宿构成,它被人们想象为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指春天农耕开始之际,东方苍龙的星宿开始自东方夜空升起,此时整个龙身尚隐藏在地平线以下,在龙首位置的明亮的大角星从东边的地平线露出来,所以被称为“龙抬头”,古人将其作为万物复苏的标志。
①~⑨甲骨文、金文“龙”字⑩~⑿苍龙之象构想图
有学者将商周古文字中“龙”的形象与东宫七宿星图比较之后发现,如果以房宿距星作为连接点而把七宿诸星依次连缀,其所呈现的形象与卜辞及金文“龙”字的形象完全相同。
一些学者相信,中国人所崇拜的“龙”的原始形象,实际来源于“东方苍龙”星象,崇拜的缘起则在于它对于先民重要的授时意义。《易·乾》爻辞中对“龙”的阐发,就是苍龙星座在不同季节呈现在星空中的模样。这条巨大的“东方苍龙”,年复一年地高悬在夜空中,烛照大地,每个中国人抬头都能看到,久而久之,便成为华夏民族的信仰和图腾。
尾声
法国学者德莎素(deSaussure),曾经根据《尚书·尧典》热情地描绘了他所想象的我国四千多年前的天文学的盛况:
“在隐藏着中国的神秘古代的黑暗中,《尧典》在我们面前揭开了这样一个场景。皇宫的一个庭院清晰的出现了,这里便是司天之台。
闪烁不定的火炬的亮光显示出正在进行的事情;从那投射在漏壶刻度的光线,我们可以看到天文学家们正在选择四颗恒星;当时,这四颗星正位于天球赤道的四个等角距的点上,但是,它们注定要用它们的移动来为后世说明,这幕场景发生在四千多年以前。”
告成天文台
最早是周公建造的观星台,位于中国河南省登封。这个观星台有悠久的历史,从西周开始到元朝的初期。元朝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年将它重建成一个巨大的天文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
四千多年以前的历史,并没有成为历史。虽然我们不再为一颗星星的变动感到紧张,但古人们在时间的长河中通过仰望苍穹的积累得来的对天的认识,依旧牢牢交缠在中国历史的脉络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文化乃至社会架构,塑造着华夏民族的世界观,从而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一切,并将继续影响下去。
在这几千年的时间里,日月星辰始终照耀,指引着中国人。让我们从古代走到现代,看见文明,看见未来。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古代人类观测日、月、天象,制定历法,影响文明发展。今天的天文研究,向遥远深空延伸,对宇宙的探索也启发着我们进一步的向前发展。在「仰望苍穹·智行千里」系列下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索中国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开端和发展。
现代天文研究和中国传统天文研究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理解宇宙有助于理解我们自己?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华夏民族对浩瀚苍穹的探索将指引我们走向何方?
带上你的好奇心,下一站,它会引领我们走得更远。
点击查看往期内容
“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是由上汽通用汽车别克品牌打造的文化体验平台。从年至今,“寰行中国”累计行程超过4万公里,足迹遍及神舟大地。
“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第七季以「华夏苍穹」为主题,在为期三周、总计近公里的行程中,《三联生活周刊》团队跟随别克艾维亚家族车队,行至云、贵、川三省,追寻先贤对苍穹、宇宙的探索脉络,感受从古至今人类理解宇宙的宏大抱负与对超越性的追求;见证今日中国航天的前沿成就,在历史与现实间求索千年华夏文明。
仰望苍穹,智行千里,
一路看见时间、文明与未知。
“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探访地点推荐
泸沽湖祭神台,摩梭人以女为大,称泸沽湖为“谢纳咪”(母海),尊崇格姆女神。祭神台下,母海碧波万顷,格姆女神山拔海而起,高耸入云。摩梭“转海节”、“转山节”期间,摩梭人举家前来,在此祭拜母海神山。
?开放时间:全年全天对普通大众开放
??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ly/8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