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纳西族历史的七个脉络
精彩内容纳西族是中华民族下位的一个文化民族。在中华56个民族中,纳西族源远流长,文化古老。可以用简单的三句话来概括:上万年的文化根系,七千年的氏族起源,三千二百年的民族实体。
纳西族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纳西族远古史,从距今年的古东夷海洋民族时代到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历年。
2.纳西族古代史,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年鸦片战争,历年。
3.纳西族近代史,从年鸦片战争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年。
4.纳西族现代史,从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天,已历70年。
山有山的脉络,水有水的脉络,历史也有历史的脉络,历史以时间为序,以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为内容。时间的先后顺序,人物的次第登场,事件的前后发生,构成了历史的脉络。
就纳西族而言,有文化积淀、代系递进、祖先传承、族名更迭,故居搬迁、婚姻组合、语言分化等七大方面的历史脉络,由这些历史脉络,织出了纳西族从远古到现代的四部历史。
(一)纳西族历史中的文化脉络
我国56个兄弟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下位的一些文化民族。并无一块共同的地域,一种共同的经济,不同的只是文化和语言,以及民族意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化是民族标志,民族的不同,在于文化的不同;民族的差异,在于文化的差异。
各民族的文化由各民族人民群众所创造。民族的文化中也有吸收进来的部分,每个民族都随时在吸收对己有利的外来文化。
在远古时代,一个氏族人口极为稀少,就是一个互为婚姻的双合氏族,即一个小部族,人口也不够多,他们不可能创造出自成体系的一种文化,他们所携带的文化往往是他们所处的那个大部落的文化。部落更迭,文化随之更迭,文化更迭,但传统文化并不曾抛弃,所以,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历史上文化的一种分层积淀。所谓纳西族传统文化,是古东夷太昊文化,蚩尤文化和少昊文化,古华夏族颛顼文化,帝喾文化,尧舜禹文化,夏、商、周文化的分层积淀。由此组成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体系。
文化是探寻民族渊源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是书写民族历史的重要内容。现代人看重政治、经济,而在远古时代,先民们看重的是自己的文化,他们的传统文化就是他们所拥有的一切。
(二)纳西族历史中的代系脉络
民族代系的更迭史是民族的又一种历史脉络,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比其他历史脉络来得更直接,关系更密切。这样的代系链是民族的血缘链和历史上的亲属关系链,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一个民族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纳西古籍中对自己的民族有代系的记载,这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民族历史文献。有了这份代系记载,就由不得任何人对纳西族的起源再说三道四了。这是一根横跨在纳西族历史长河上的粗实的铁链条,经受住了历史风雨的考验。
记载在纳西古籍中的十五代,头一代为古东夷族太昊氏海洋民族时代,始于公元前多年。末一代终于南北朝时期(年~年)。
专家认为,中原地区历史的记载始于商朝,《尚书·盘庚》是一篇最早最可靠的历史记载,而我国准确的历史年代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年。对此前的历史连中原史官也没有纳西古籍记载的那么遥远和系统。纳西古籍中记载的代系应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历史。
纳西族的十五个代系:
第一代,“海疏海人”,太昊氏海洋民族时代;
第二代,“海人拉人”,蚩尤氏崇虎民族时代;
第三代,“拉人旻人”,少昊氏崇天民族时代;
第四代,“旻人娵訾”,颛顼氏鬼神崇拜时代;
第五代,“娵訾初禺”,帝喾氏猴图腾时代;
第六代,“初禺初駃”,夏族崇伯鲧时代;
第七代,“初駃駃人”,夏族大禹时代;
第八代,“駃人启人”,夏朝夏后启时代;
第九代,“启人崇人”,纳西先民崇部族时代;
第十代,“崇人利恩”,纳西先民崇人利恩时代;
第十一代,“恩恒诺”,纳西先民恩恒诺时代;
第十二代,“诺本普”,纳西先民诺本普时代;
第十三代,“本普俄”,纳西先民本普俄时代;
第十四代,“俄高勒”,纳西先民俄高勒时代;
第十五代,“高勒趣”,纳西先民高勒趣时代。
纳西族十五代,可以分为以下五组:以上为纳西先民的代系,以下为纳西先民的祖先脉络。(三)纳西族历史的祖先脉络祖先者,人祖是也。古人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又曰:“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称曰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曰宗。”古人说的祖先,除了血缘祖先,还包括英雄祖先和民族的文化祖先。能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菑,能捍大患的部族和部落首领们,是先民们的英雄祖先。在某个领域做头一件事的人,某行业的创始者和奠基者们,他们有所作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做出突出贡献,有益于部族和部落民众,有功于社会,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他们是先民们的文化祖先。胄衍祀绵,祖先多了,便很自然地形成了祖先体系,祖先体系表现的是民族生命的链状接力过程,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氏族部落的兴灭继绝。能成为纳西族祖先者,可以用以下五条来衡量。一是纳西族的传说中有口碑;二是纳西族的古籍中有记载,汉文献中也有记载,而且两者的记载是相互对应的;三是纳西族的传统文化与之有渊源关系;四是与纳西先民有血缘关系,五是与纳西族同宗同源。但并非说以上五条都必须具备,只要具备一条,或一两条,纳西先民就认其为祖先。纳西的远古和古代祖先们:“盘”太昊氏;“沙利威帝”蚩尤氏;“墠”“依古阿格”少昊氏;“亨”“亨耋窝盘”颛顼氏;“俄”帝喾氏;“高”高辛氏;“駃”崇伯鲧;“駃若”夏禹;“启”夏后启;“崇人利恩”;“恩恒诺”;“诺本普”;“本普俄”;“俄高勒”;“高勒趣”。每个民族的祖先都不少,但后人追溯起祖先,对他们进行祭奠时,也不曾个个提及。如夏从禹到桀,共17王;商从汤到纣,共30王;西周12王;东周25王;但三家在祭祀中往往只提及4王。如《国语·鲁语》:“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禘、祖、郊、宗,是按祖先的远近所得的四种祭祀。禘、祖、郊、宗,既是四类祖先,亦是四种祭祀仪式。祭中的“禘”为本部落的元始祖,祖祭中的“祖”为本部族的起始祖,而行郊祭和宗中的“郊”和“宗”则是本部族在立族立国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的两位祖先。四祭中的祖先排除了大部落的共同祖先和一般的文化祖先,而只讲有血缘关系的祖先了。在系列血缘祖先中也不是个个提及,而只提“以劳定国”,“能捍大患”的两位祖先代表。纳西族也有禘、祖、郊、宗四类祖先,综合性地体现在庄严的祭天仪式当中,纳西族禘契,祖子劳阿普、衬恒阿祖,郊崇人利恩、衬恒保白命,宗高勒趣、济命济钟。契被认为是天舅,衬恒阿祖的母族。子劳阿普夫妇为天。父地母,是衬恒保白命的父母,崇人利恩的岳父、岳母。崇人利恩夫妇为洪荒后再传人类(纳西族)的祖先。高勒趣夫妇是纳西族内部共祖时代的最后一对祖先,同时是纳西族进入父系社会后的第一代父系祖先。(四)纳西族历史中的族称体系脉络民族的族源不仅与民族祖先有关,而且两者高度一致,它正是族源的原点。考察纳西族的历史,免不了要考察纳西族的祖先体系。如人有姓名,国有国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族名。民族的族名绝对不同于一个人的姓名。即便是只表示称代人名,还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生辰八字,还体现了父母的希冀,以及本民族的不少传统文化。至于一个民族的族名,问题就显大了,蕴含的内容就多了,因而在民族历史研究中,对该民族族名的研究至关重要,不可缺失。民族的族名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但民族形成之初则不尽然,至于民族形成之前的氏族和部族名称则更易于改变。或以文化变异而变,或以生活区域变迁而变,或以生产方式变更而变,或以王族和首领变动而变。这些氏族和部族的名称虽不是氏族的正式名称,也不妨称为民族的乳名、小名和别名。在古代,氏族间通过氏族外婚的联姻方式而形成部族。几个这样的部族,或出于抵御大灾难的必要,或受到宗教力量的感召,或屈服于强权势力的统摄,由临时的混合而最终融合,或由流离而归附,或由敌对而最后胁从,于是,一个民族实体逐步形成。在该民族实体中,几个部族带进来的文化,相互排斥和竞争,此长彼消,又相互借鉴,彼此接纳,互为补充而出现文化融合的趋势。其中,以占地缘优势、政治优势、人口优势、语言优势和文化优势的一方为主导,逐步形成该民族的主体文化。该民族的主体文化一再向周边民族强势展现,给周边民族留下深刻的印象,周边民族给该民族酝酿出了符合该民族文化特征的一个族名。该民族欣然接受,于是族称由“他称”逐渐转变为“自称”。这一过程也就是该民族与“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而产生自觉认同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过程,而不能简单地看成一个族名产生的过程。下面是纳西族的族名体系脉络。1.“宿”和“任”古东夷族时期的族名,纳西先民最初的氏族名称;2.“本勒訾”古华夏族颛顼时代的族名,体现颛顼时代的鬼神崇拜文化;3.“本勒禺”古华夏族帝喾时代的族名,体现帝喾的猴图腾文化;4.“本勒駃”夏族崇伯鲧时代的族名,体现崇伯鲧龙马崇拜文化;5.“启人”夏朝夏后启时代的族名,彰显首领名号;6.“董人”和“术人”纳西先民生活在内蒙古凉城时期的族名,体现两部族各自的传统历法文化;7.“余吾戎”纳西先民生活在山西屯留余吾时的族名,体现了居住地和所从事的农耕生产方式;8.“髳”纳西先民生活在山西平陆夏阳黄河台地上的族名,体现纳西先民天崇拜文化;9.“茅戎”纳西先民生活在陕甘地区时期的族名,“茅”(髳)字体现天崇拜文化,“戎”字体现农耕文化;10.“唐旄”(即滩髳)纳西先民生活在甘青河湟地区时期的族名,体现先民们的河滩农耕文化;11.“白狼夷”两汉时期的族名,对白狼王国中夷系民族的称呼,主要指属于夷系民族的纳西先民;12.“笮都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纳西先民,体现居住地;13.“摩沙夷”南北朝时期的族名,泛指分布在金沙江中游和雅砻江下游的纳西先民;具体指生活在今盐源县的纳西先民;族名是对传统族名的继承和规范,特别强调纳西先民属于夷系民族;14.“麽些”元、明、清时期的族名,《元史》《明史》《清史稿》中对纳西先民的称呼;15.“摩梭”民国至年时期对纳西族的称呼,是纳西族全民族的统称;16.“纳西族”从解放后年起的改称,“纳西”一名原只是纳西族西部方言区的支系名称,后成了全民族的统称。从以上的系列族称中可以看到纳西先民最早的氏族名称,古代的首领名称,历史上的故地,所从事的生产方式等。往后的族称,所体现的是该民族的主体文化。民族的族称体系的确是研究民族历史的一条重要脉络。(五)纳西族历史中的迁徙脉络云南是美丽而宜居的地方,但云南的美丽是开发的结果,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不断开发的结果。宜居是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的,是不断改造的结果。远古时代的云南是徼外蛮荒之地,是令人畏惧的瘴疠之地。丽江同样是美丽而宜居的地方。考古证实,早在10万年前就有称为“丽江人”的智人生活在丽江境内。10万年前的“丽江人”去哪了,或一直生活在原地而演变成了一些氏族部落或民族?我们不谈这些玄乎的问题,我们手中没有可以谈论这些问题的蛛丝马迹。而且,我们只谈社会学范围内的民族问题,不谈属于生物学范畴的人种和种族问题。考古还证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氏族部落活动在今丽江市地区。但古代先民是不断流动的,早来的又早早地离开了,不曾生活在丽江的,后来却来了。远古时代的氏族部落是必定要迁徙的,或者说是被迫迁徙的。碰到了水灾,旱灾,就要趋利避害,迁徙到没有灾害的地方。碰到了兵燹之灾,只好逃之夭夭。从生产角度讲,狩猎要转山,游牧要转场。那么,农耕呢?远古先民的农耕是一种刀耕火种,只是一种严重破坏生态的浅耕农业,尚不能定居,每隔几年就要挪窝子,称之为游耕。总之不管从事什么一种行业,先民们都无法定居。纳西族是一个迁徙与融合的民族,纳西族于唐武德年间才踏入丽江,在丽江定居的时间仅年左右,在云南境外迁徙的时间则多达年,是纳西族的历史,尤其是纳西先民从春秋战国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全部历史。迁徙不是身背行囊,扶老携幼,奔波于路途之中。依据上世纪笔者在小凉山地区五年的体会,所谓游耕迁徙,无非是把家中老幼从老屋基搬到新屋基而已,而新屋基已早开有新的火山地。不过,经过这样的几代人的搬迁,确实搬了很长的一段距离。总之,迁徙的目的是向外拓展生存空间,寻找宜居之地。既然找到了宜居之地,就会居住下来,于是,在纳西族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祖居地。历史有历史空间和历史时间,先民们则习惯用空间来代替时间,把时间说成是生活在某某地方的时候。所以说,纳西先民们一个个丽江境外的祖居地,也就是先民们的一个个历史时间符号。凡是迁徙的民族,必定有送魂的风俗。反过来说,有送魂风俗的民族,必定是历史上曾有过迁徙的民族,如纳西族、彝族、傈僳族、拉祜族等。送魂是把死者的灵魂送回祖居地,与祖先生活在一起,体现氏族社会中氏族成员生死相依的原则。对少数民族的送魂风俗不能简单地看成封建迷信活动。迁徙是千年以前发生的事,而送魂则现在还在进行。所以,可以从送魂中研究古代民族的迁徙。以纳西族为例,迁徙与送魂只是方向相反,途中的地名则是一致的。内蒙凉城的老虎山,在迁徙路线中是起始站,在送魂路线中是终点。丽江坝,在迁徙路线中是终点站,在送魂路线中是起始站。纳西族的迁徙和送魂,东巴们只从纳西族民族实体正式形成后谈起,但据笔者研究,最早的纳西先民生活在山东境内的古济水流域,具体生活在曲阜,东平县,济宁市任城区等鲁西南地区。在古华夏族时期,曾活动在河北的冀南地区,古泜水流域;河南的濮阳、商丘两市区、以及嵩山登封市地区;山西的襄汾、曲沃地区。下面是纳西族的迁徙和送魂路线。迁徙地名送魂地名今地名1.邛纳若罗邛——邛纳若罗邛,内蒙凉城老虎山;2.余吾,同西屯留县余吾;3.夏阳,山西平陆县夏阳;4.天底白山脚,青海民和县中川乡;5.天底撒种地,青海民和县古鄯镇;6.山高星伴山——昊塽格仔补,青海民和县史纳镇;7.干地蔓菁田,青海乐都县旱地湾;8.住人广阔地——坡耋日株补,青海乐都县柳湾;9.济肯熟托地——特伯你若住,青海乐都县碾伯镇;10.乐都补济大河——乐都济导补,青海乐都县岗沟乡;11.高地飞鹰山青海贵德县黄河岸边高坡;12.连天飞鹤山——昊疁皋特补,青海泽库县高原湿地;13.虎过虎爪山——拉母拉大补,青海同德县老虎坡;14.厄鲁阿积山——格莫格大武,青海玛沁县上下大武;15.希盘客拉山——米柔岩高补,青海甘德县贡麻乡;16.坂末契主科——颂邪厄鲁补,青海达日县桑日麻乡;17.黑岩两路口——朵伯宜牛住,四川石渠县宜牛乡;18.十二岔路口——成聂热坝住,四川甘孜县热坝岔乡;19.十二白坡脚——切衣朵吐古,四川新龙县切衣乡;20.亨依玉水上游——亨依涐济古,雅砻江上游;21.亨依玉水下游——亨依涐济末,雅砻江下游;22.洛多红栗山23.高地烂泥潭24.高地涉水坡25.高地禺高拉四川稻城县境内;26.禺本堆吕古27.绵羊白草山28.吕本松林山29.木里鼠箐——木里铸洛科,30.左边柏木箐无量河流域;31.赶猪坡——铸洛白货古,32.肥沃山33.木里铸济底——铸洛白货末,34.十二栏杆坡35.大水两股箐——阿肯肯纳坞,36.两谷柏木寨37.窝左罗地纳母多罗坞,38.三竹丛地,39.增那郭山——由衣高怎坞,40.增来增寿山,41.长剌深谷,42.翠柏高鲁山——多罗本补坞,43.卸驮子地,44.鹇停地——邛古肯左洛,45.青草山,46.草水箐山,47.弯俺坡山,木里县俄亚乡沾巴;48.杀狗坪,49.勒托丁地,50.济盘素,云南香格里拉县三坝乡;51.冬渡口,52.夏渡口——虑肯沙高坞,丽江大具乡境内;53.盘又大柜——打鼓硌盘过,54.古苏古又山,丽江鸣音乡三大湾;55.黑水白水——济盘济纳,玉龙山下黑白水;56.上下干般——干般,玉龙山下甘海子;57.本窝里坪58.浪展坡垭口59.置偶岩洞60.盘朵纳朵坝——纳朵课,丽江白沙乡境内;61.三思渠村62.塔布当63.巴尸巴古64.模斤塽坞束河古镇;65.依古堆,丽江坝子。以上65个迁徙站名,从内蒙凉城开始,经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排到了丽江坝,纳西先民从何处来,如何来,经过了什么地方等问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完全免除了来自甘肃地区则必定是古羌的“想当然”,用牦牛来论证族源的“玄乎”,用一两个东巴象形文字来论述纳西族形成的“浅见”,以及所谓从乌蛮中不断分化出彝族、纳西、傈僳、拉祜等民族的“混一”观点。(六)纳西族历史中的婚姻脉络在远古时代,婚姻是一种集体行为,民族的婚姻是民族史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民族的进步是民族婚姻的进步。民族从血缘婚到氏族外婚是一次重大的进步。血缘婚使人种退化,一些原始人群或远古氏族自生自灭,或许不是被野兽吞噬,也不是被其他氏族所灭,而是毁于自己的血缘婚。人们认识到血缘的危害而实行氏族外婚。母系社会时期的图腾文化即是那时代的进步的氏族婚姻文化。同一图腾的男女禁婚,图腾是婚姻的阈坎儿。氏族中男人与图腾有关,生,图腾变人,死,人化图腾。氏族中的女人则与他族的图腾交合而生育。纳西先民没有自己单独的一种图腾,原因很简单,图腾发生在旧石器时代的母系社会时期,那个时候纳西族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所谓纳西族所传承的图腾文化,实为古东夷族和古华夏族的图腾文化,如燧人弇兹氏的老鹰图腾文化,太昊伏羲女娲氏的蛇龙图腾文化,蚩尤氏的虎图腾文化,少昊氏的鸟图腾蛋生说文化,颛顼氏的蛙蟾图腾文化,帝喾氏的猴图腾文化,以及崇伯鲧的熊鱼图腾文化。图腾文化是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我们明确了图腾文化的来龙去脉,明确了图腾文化的次第积淀过程。更重要的是,还由此明确了纳西族的来源和归宿问题。先民们历史婚姻的进步还表现在从群婚进到个体婚。氏族外婚以女子为中心,男人们暮寻、夜合、晨离,为求得婚姻而四处奔波,精疲力竭,一辈子一事无成。不仅一无财产,二无子女,老来孑然一身,还很有可能染上严重的性病。直到进入个体婚后才基本消除了这些弊端。人类的繁衍靠人类自身的婚媾,人类的社会组织也要靠人类的婚姻。有什么样的婚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形式。有了氏族外婚,就有了由联姻而形成的双合氏族,由此从氏族形成了部族。氏族外婚发展到从妻居阶段,就出现了从妻居家庭。从妻居形式不断固定和巩固而出现了对偶婚,于是有了对偶婚家庭。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于是人类社会又进到父系家庭。社会由一个个家庭组成,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在古代,氏族的联姻是民族形成的基础,其民族成分是氏族联姻的直接产物。以纳西族为列,纳西族由源于夏的牟——和双合氏族,以及源于商的宿——禺双合氏族共同组成。所以说,民族的婚姻史构成了民族史的主要内容,纳西族的婚姻史不失为研究纳西族历史的一个重要历史脉络。在纳西族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九次重要的婚姻事件。在古东夷族时期,太昊伏羲氏与女娲氏联姻,由此产生出了太昊伏羲氏后裔羲和日族,以及女娲氏后裔女和月族。此即纳西族和姓,乃至全国和姓的渊源,纳西族中的和姓即是羲和之“和”与女和之“和”的两“和”之合。
羲和日族与女和月族联姻,由此产生出了女和月族的后裔宿沙氏。宿沙氏繁衍壮大,俩姊妹人马分家,形成了宿、任两个氏族。
3.羲和氏与因(殷)民之国契族联姻,这是契被称为纳西先民天舅的由来。
4.到颛顼时代,宿氏族与任氏族开始联姻。此后,宿氏族世代与纳西先民中的其他氏族联姻。由此宿成了纳西族的成员。
5.商朝初期,宿氏族与源于帝喾部落中的禺氏族联姻,组成了一个双合氏族,此即纳西族中源于商族的董部族。宿氏族又把禺氏族带到了纳西族中。禺是纳西四氏之一。
6.在夏民族形成过程中,黄帝族黄熊氏与炎帝族彤鱼氏联姻而成了夏族的基础。该部族中的少部分人在夏朝灭亡后加盟于纳西族中,此即纳西族中源于夏族的术部族。他们即纳西四氏中的牟氏族。
7.在战国中期,崇部族与羲和氏联姻、此即记载在纳西古籍中的崇人利恩娶天女。
8.东汉时期,同在白狼王国中的纳西先民与普米先民互结秦晋之好。普米头人是纳西人的王舅。
9.纳西族于东汉末年,在位于雅砻江中下游的巴塘、理塘分祖,分别往下迁徙。牟、和联姻,组成双合氏族,迁徙到了丽江从塔城到石鼓一线金沙江缓谷区。禺、宿双合氏族迁徙到了丽江坝和坝子东边的金沙江陡谷区。“西”“胡”(即宿和两氏)和“牙”“峨”(即禺牟两氏)一路迁徙到了宁蒗永宁坝和泸沽湖地区。丽江、宁蒗两地纳西族中的部族成分由此定型。
关于纳西族的历史婚姻,在东巴古籍中有记载,在东巴道场仪式中有展现,在民间故事中有传说,但因为有天女、天父、地母、天舅等字眼,连学者也把它看成了不置可否的天婚神话,不曾在自己的专著中使用,甚为可惜。其实,要谈纳西族民族实体的形成过程及其成份,不谈这些又谈什么呢?
(七)纳西族历史中的语言文字脉络民族的语言文字也不失为探寻民族历史的一条脉络。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倡在研究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充分运用语言手段。著名作家韩少功先生说:“与昨天对得上号的,惟有语言。惟有语言可以从历史的深处延伸而来,成为民族的最后指纹,最后的遗产。”人类不断创造物质,人类的历史是物质文明的历史。但物质的特点是以旧换新,以新替旧。物质的特点是废而弃之,所说的弃之如敝屣。要不是发掘出秦兵佣马坑,谁还能见到两千多年前的战车呢?可悲的是,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都会被历史的长河所吞噬而化为乌有,变得无影无踪。如印度的远古文明,直到年外国人在哈拉巴地区修建铁路时才无意中发掘出来。唯有语言,其特点是废而不弃,死而不埋,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民族的历史不间断地联系在一起。语言的发展还有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特点,社会向前进了,语言还在原地踏步,语言让今天的现代人清楚地“看”到昨天乃至前天的历史。语言在历史中形成,语言本身就是民族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传递历史的密码,破译了这个密码,也就破译了这个民族的历史。众多少数民族都只有口传历史而无文献记载,在研究少数民族历史过程中,对语言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语言的历史是语主的历史,反之亦然。族源和语源高度一致,民族的历史和民族语言的历史关系十分密切。两者的密切关系,如方国瑜先生在他的专著《彝族史稿》中所说:“民族的起源,不仅可以,而且必须和语言的起源联系起来,民族起源和语言起源是不可分割的,解决民族起源必须考虑到语言。”正是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笔者撰写了专著《纳西语的语源》。通过一系列双边基本词汇的比较,尤其是纳西语现代基本词汇与汉语历史词汇的比较,证实了纳西语的语源为古华夏语,并且,又反过来证实纳西族源于古东夷族,成长于古华夏族,由夏、商两支融合成纳西族的民族实体。语言的作用是很大的,一两点用语习惯都足以说明一个民族的起源问题。如纳西语中有言海不言湖,言河不言江的用语习惯,还有言面不言粉的习俗。言海不言湖,把内地大陆湖泊都称为海,这是在思维上先入为主的问题。最早的纳西先民居住在大海边(今渤海边),先见的是大海,其思维先入为主,于是见了陆地湖泊也称为海。在远古时代,纳西先民只见过河(黄河),不曾见过江(长江),因此,先民的词汇中只有“河”字,缺少“江”字,把江河都统称为河。北方吃面食(麦面),没有米粉一类,所以对粉末状的东西称“面”不称“粉”。如胡椒粉末,称胡椒面而不称胡椒粉。若是南方人,又恰恰相反,称胡椒粉而不习惯说成胡椒面。以上简单的几个语言习惯亦足说明纳西族是源于北方的民族。纳西语称水为“济”(今山东境内古济水),称江河为“河”(黄河的“河”)。称弯曲的江为“依古”(对应山西永济市一带黄河河曲),称长流水为“涐济”(对大渡河上游的古称),称田间沟渠为“浍”(源于晋西南对浍河的称呼),就足以说纳西先民在历史上的迁徙过程。利用语言手段来研究民族的历史,最起作用的是语言中的家庭亲属称谓名词。对父亲,汉语称父称爸,彝族称阿达,唯有纳西语称阿宿。原因是宿氏族历来是纳西先民群婚时期的婚姻伙伴。纳西语称“五父”(舅父、伯父、叔父、姑父、姨父)为“阿鲧”(熊),称“五妈”(舅妈、伯母、叔母、姑妈、姨妈)为“阿聂”(鱼),正好说明纳西族源于黄熊彤鱼图腾的夏民族。更为幸运的是,纳西族不仅有语言,亦还有自己的文字。有了文字,信息可以传远,历史可以存久。纳西族的文字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不足之处是表形有余而表音表义不足。但其不足之处亦是它的特点和长处,纳西东巴象形文的“识古垂后”作用十分明显。纳西语称人为“启”,东巴象形文是熊头人身,说的还是纳西族源于夏族,夏族行黄熊图腾。东巴象形文中,天舅画柏,天父地母画黄栗,神主画松,说的是三代社树夏后氏以松,殷以柏,周以栗;三代葬树则夏后氏无,商葬树松,周葬树柏。夏商周的树文化毫无遗漏地由纳西族所传承,说明纳西先民不但亲身经历了夏商周三代,而且自己的民族实体由源于夏商两支组成。纳西族不仅有此文字,还有用此种文字书写的百卷千本千万言的古籍,于是,在纳西族的历史文化研究中有了莫大的便利之处。纳西族是中华大家庭56个民族中的一员,其历史框架应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框架,其顺序仍是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有两句古诗曰:“不说人间陈俗事,声声只赞白莲花。”历史不写油盐柴米,历史只写典型的文化,以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为内容。纳西族的远古史,是三皇五帝文化和夏商周文化史。我国的春秋战国史和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对于纳西族来说是民族的迁徙史。隋唐五代,是纳西先民在唐、吐蕃、南诏三强中的夹缝生存史。两宋是纳西族历经战乱劫难后的生养休息史。元朝时期是纳西先民内部王族更迭,内部得以统一的历史。明朝时期是纳西木氏土司发达兴旺的历史。清史是纳西族地区改土归流,用汉文化改造本土民族文化的历史。近代史年是纳西族地区门户洞开,民族中有识之士外出探访,求知求学,同时也是境外人士,包括国外探险家到丽江地区探险的历史,是内地革命浪潮不断波及边陲地区,民族中先知先觉者闻风而动,在民族地区酝酿革命的历史。现代史50年,时间虽短,却变化迅速,一天等于20年,有很多话可说。头10年是纳西族地区以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为内容的社会变革史。中间10年是所谓的文革10年,是欲说还休的10年动乱史。后30年是改革开放史,是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奔小康的30年,是欣欣向荣的30年,走向国强民富的30年。弘扬华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重树国人价值观做个有信仰的中国人
筹建华夏文化大观传承华夏炎黄文明
用手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ly/6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