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徐永寿/文王铭辰/图
身着纳西族传统服饰的少年们手持勒巴鼓,随着欢快的音乐在学校门前的绿茵场上跳起来,歌声鼓声律动而出,引得在丽江古城里漫步的游客纷纷上前拍照……在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下,少年们舞动得更加自信、活泼,并用灿烂阳光的笑脸频频回应着观众的喝彩。
“这个舞蹈‘少年勒巴情’,获得过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我们学校类似的活动比较丰富,孩子们经常锻炼,自信、大方,不怯场。”和文静校长自豪地向我们介绍。
说起丽江市古城区大研镇中心小学的艺术教育,可谓早已名声在外。在年4月结束的“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学校选送的舞蹈“少年勒巴情”、诗朗诵“丽江,我的母亲!”都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能在全国性的艺术展演中拔得头筹,是因为学校有雄厚的艺术教育资源,还是学校致力于打造艺术教育品牌,使教育重心向艺术教育倾斜所致?学校的常规教学有没有因为艺术教育受到影响?教学质量怎么样?带着诸多疑问,我们走进了丽江市古城区大研镇中心小学,实地观察了学校的教学活动,聆听了和文静校长的教育故事。
坐落于丽江古城的大研镇中心小学始建于年,年在原址上合并“文伯小学”“县中附小”“中心小学”成立了“大研镇高级小学”,年更名为“大研镇中心小学”。大研镇中心小学历史上一直是丽江小学教育的一面旗帜,很早就被评为“云南省优质甲等学校”“云南省一级示范性学校”。但是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一批新建学校在基础设施、管理上的崛起,和很多老牌学校一样,大研镇中心小学面临着校舍陈旧、设施落后,优秀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年,当地教育局任命和文静为大研镇中心小学的校长,希望这位从边远山区学校成长起来的有着20多年各类学校管理经验的老校长,能带领学校走出困境,使这所名牌老校再现辉煌。
榜样引领献身教育
年,18岁的和文静从丽江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丽江县鲁甸乡新主完小工作。在这所办学条件异常艰苦的边远山区村小,和文静遇见了影响他一生教育信念的和兆选老师。
在去新主完小任职前的毕业分配大会上,和文静从教育局领导的讲话中第一次听到和兆选这个名字。和兆选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但是他一辈子以校为家,爱生如子,在比新主完小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塔城乡洛固村村小坚守了35年。35年不忘初心,兢兢业业,和文静被他的故事深深打动。进入新主完小后,和文静惊奇地发现,教育局领导讲话中的榜样,竟然在他前一年调入了新主完小,成了他们学校的教导主任。在与和兆选老师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和文静切身感受到了这位平凡的乡村老教师对教育的热情: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不会做饭,和兆选老师就一边带他们研讨教学内容,一边为他们煮饭;生活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交通出行不便,和兆选身体力行带他们开园种菜,改善师生的伙食;建在破庙里的校舍陈旧成了危房,和兆选领着青年教师打土墼盖校舍;学生辍学了,和兆选和他们一起翻山越岭,走村串寨,一家一户家访,劝说学生家长送孩子上学;学生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买不起作业本,和兆选带头给这些学生垫付······
“虽然我只跟他相处了七八年他就退休了,但他对工作的热爱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在和他相处的过程中,坚定了我献身教育,改变落后山村娃娃们命运的信念。到今年,我参加工作也35年了,35年来这个信念没有动摇过,可以说和兆选老师影响了我的一生。”
在和兆选老师的引领下,和文静从一个懵懂的毛头小伙,蜕变成一名信念坚定、目标明确,能从容应对各种生活、工作上的困难,在教育教学中独当一面的成熟教师。年,和文静担任了新主完小的副校长,几年后又担任了校长。他继承着和兆选老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冒着雪花,带老师们雇上村民的拖拉机到离校40公里远的深山,把部队废弃的雷达站的砖头捡回来盖校舍,自己垫钱为学校盖大门(后因工作调动,无法收回)……
因为坚定的信念支持,即使资源短缺、条件简陋,和文静也没有放松在教师专业方面的学习。凭借不断的努力、钻研,他所带班级的考试成绩甚至可以和城区学校的学生一较高下。年,在新主完小工作了17年的和文静被调入丽江市古城区县文小学,年又被调入丽江市古城区白龙潭小学担任校长。
在白龙潭小学,和文静一如既往地在改善校容校貌等基础设施,提升教学质量上倾注着心血。同时,在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于玩手机后,和文静有了编撰一本纳西族童谣集子的想法。
“我们小时候,上学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滚铁环、滑轴承车、抓五子、跳五格、踢毽子、打三角板、弹玻璃球、玩火柴枪……可玩的游戏非常多,而且大部分玩具是自己做的。可是现在的孩子,虽然现成的玩具多不胜数,但大部分孩子整天抱着手机玩,既伤害视力,一些暴力、色情游戏还对孩子产生不可逆转的恶性诱导。与此同时,我们小时候玩过的一些传统游戏,唱过的童谣却面临失传的困境。为此,我和同事萌生了搜集、整理纳西童谣的想法,一方面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一方面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些有趣、有益的游戏内容,让他们脱身虚拟世界,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快乐。”
和文静和同事一道利用课余休息时间,奔赴各个乡镇、村寨寻访纳西族民间艺人,用3年时间,收集整理了80多首散落民间濒临失传的纳西歌谣,编成《纳西童谣》一书作为校本教材使用。
在收集童谣的路上,和文静有过两次在乡村土路上翻车遇险的经历。当我们问起这件事时,他笑道:“虽然为了这本书差点把命搭进去,但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确做了一件有益于纳西文化传承的好事,现在很多学校开展‘纳西母语课’就是用这个教材。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都值。”
因为长期的劳累,和文静患上了严重的痛风,身体每况愈下。年,吃不消的何文静辞去校长职务,调入当地职高“躲了一年清闲”。
年,身体状况稍有好转的和文静被教育局委派,出任大研镇中心小学校长。
多措并举振兴再创“名牌”
来到大研中心小学,摆在和文静眼前的问题是:校舍陈旧、设施落后、优秀骨干教师流失严重。要从根本上扭转局面,首先得把学校建好,这样才能留得住老师;其次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潜心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成绩;最后要营造愉快、和谐的内部、外部环境,为学校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保障。
实干出身的和文静没有丝毫犹豫,理清思路后,对症下药,迅速一项一项地去落实。
和文静团结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一方面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争取改造项目,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多方努力,几年间大研中心小学的校容校貌和办公条件彻底得到了改善。
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和文静和学校领导班子统一思想,把管理重心放在教师培训上。和文静坦言:“如果说改变学校办学条件是短跑的话,那么提高教师素质就是长跑,不可能在两三年内集中解决。我们一开始就做好了长跑的打算,从年我到大研中心校到现在10年了,10年来我们始终把教师培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
和文静和学校领导班子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思想:一方面校领导牵头,带动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一方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师资培训,使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落实在课堂上。从年至今,学校参与完成了一个国家级课题,两个省级课题和多个市县级课题。课题研究的开展,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老师们发现教学研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从而树立了进行教学研究的自信心,学校的教研氛围越来越浓,成果层出不穷。
在师资培训上,起初学校条件有限,就派老师到昆明、楚雄、西双版纳等地学习,请这些地方的优秀教师来学校讲课。几年后,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文静和学校领导班子意识到这种“近亲繁殖”并不能真正使老师们“开眼界”,便萌生了派老师去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学习的想法。在一次云南教育报刊社《学生新报·小学生周刊》编辑部举办的教育宣传工作年会上,和文静结识了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学生新报》小记者站的指导老师,在受邀参加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的一次教研活动中,和文静又认识了上海浦东新区进才实验小学的赵国弟校长。和文静向赵国弟吐露了想派老师去上海学习的想法,得到了这位全国知名校长的赞许。于是在浦东新区进才实验小学的大力支持下,年大研中心小学开始派老师轮流赴进才实验小学跟班对口学习。至年4月,全校教师分5批,都参与了每期两周的培训。
“通过这3年的培训,我们能明显感觉到老师们在教育教学观念和精神面貌上的变化。他们亲身感受、体验到了发达地区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会反思、会尝试改变。我们有个数学老师,在上海学习时看到人家在每节课前5分钟有个让学生分享自己学习生活感受的‘学生展示环节’,回来后立即仿照应用,不过他是数学老师,改成了课前5钟速算练习,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像这样的改变,每个去学习过的教师身上都有不同体现。这些改变点点滴滴汇集,使学校的课堂教学得到了优化,教学效率、教学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此外,经过这一轮的培训,教师在接受新鲜事物上变得更开放、更主动,学校在推进一些教学改革时,几乎没有什么阻力,都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当然,我前面也提到了,提高教师素质是长跑,虽然目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们的长跑实际上才刚刚进入正途,我们还要坚持不懈地加速跑。”
谈及学校这些年在艺术教育上的不俗表现,和文静说学校在艺术教育的师资上其实非常匮乏,音乐、体育、美术专职老师各有一名,而面对的是19个班的教学任务。学校之所以能取得诸如“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这样的成绩,一是学校重视校园活动的开展,把它当成落实素质教育的工作在抓;二是学校善于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弥补了在师资等资源上的不足。比如,学校通过和丽江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利用他们在基础教育、体育、艺术、中文等方面的专业师资,邀请他们深度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既为他们提供了实习、实践的平台,也解决了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再比如,广泛约请当地的民间艺人走进学校,定期给学生上课。像这学期开设的“东巴文化”课,就请到了东巴画传承人和闰元老师定期在“纳西象形字绘画体验馆”为学生传授纳西文化、教授学生东巴绘画。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进行着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完全是基于丰富满足学生课余生活和兴趣发展,而非有意要打造什么特色和品牌。因为我们的艺术教育做得比较出色,很多人就问我:‘艺术教育’或‘传承纳西文化’是不是就是你们学校的办学特色?坦白讲,这不算什么特色,如果非要讲什么特色,我们学校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没特色’: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实现课程标准,抓好教学,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开设各类‘兴趣班’,结合地方实际,做一些传承民族文化的活动,都是极平常极普通的事情,实在谈不上什么‘特色’。所有开展的这些活动,都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如果因为某些方面做得比较好而被媒体或者社会贴上‘标签’,我们只把它视为对我们努力的认可和赞许,勉励我们继续认真做好每一件‘分内之事’。”
和文静很谦虚,这符合纳西汉子给外界留下的朴实印象。在进入大研镇中心小学的10年间,和文静用这一份朴实带领全体师生,团结学生家长,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着他们的“分内之事”。因为做好了这份“分内之事”,使家长们争相把孩子送进这所以“德育为先,扎实基础,发展个性”为培养理念的学校,也让媒体和社会各界津津乐道于他们的“特色”活动。学校继续延续着它的荣誉:“全国语言文字示范性学校”“教学质量先进学校”“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绿色学校”……
较劲病魔不负初心
从教35年,和文静大部分时间都在担任校长,但他从未离开过教学一线,而且总是哪个班难带、哪个班教学任务重他就顶上去!在谈到为什么现在仍然坚持带毕业班的数学课时,和文静说:“丰富的教育经验和较强的教学能力,既是一名教师信心的来源,更是校长说话的底气。校长首先得是个教育行家,教学能手,得站在教学一线和老师们同欢喜共困苦,这样你才能真正和全体教师融为一体,否则你就失去了管理的根基。同时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于学校管理始终,才会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夏丏尊翻译的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是和文静最喜欢的一本书。书中说:“教育之间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和文静35年的教育实践,又何尝不是因为爱?!因为爱,才被和兆选老师对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影响了一生;因为爱,才萌生了“治穷先治愚”“改变山里娃命运”的初衷,在教育教学上深研精耕,去实践这一理想;因为爱,才在校园管理中始终坚持公正、公平,为学校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因为爱,才不遗余力地去挖掘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校发展添砖加瓦……
长期的痛风、打针,造成了和文静的骨质疏松,年他被确诊患了多发性骨髓瘤。
“虽是恶性肿瘤,无法治愈,但因为发现得早,可以靠药物缓解症状,一时要不了命。现在也没什么其他想法,趁着能干,多干几件对学校发展有益的事,不负初心,也算是对自己、对家人朋友、对关心我的领导和同事最好的交代。”
和文静说得轻松,却使我们听的人不觉泪下。
领导说了!
你转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责任编辑:王铭辰-
-美术编辑:周璇-
-审核:邓琼-
“本文系云南教育杂志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不过,大家可以放肆地转发到朋友圈,这是可以哒~
”“低调”的自我介绍
--------------------
来都来了,投个稿再走呗~
《云南教育》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云南教育报刊社主办的教育工作指导类期刊,创刊于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收录于中国知网,连续多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期刊”“云南省优秀社科期刊”“云南省A类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刊号CN53-/G4,国际刊号ISSN-,网址:ynedupress.ynjy.cn。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侧重于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刊物坚持“传播新理念,交流新经验,推广新成果”的编辑方针,及时传播先进的教育科学信息,积极进行小学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突出引领性、实用性和互动性。全年12期,每期定价6元,年定价72元,邮发代号64-40。刊物以“择优录用”为用稿原则,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即付稿酬、寄赠样刊,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邮箱:ynjy
.白疯殿初期图片皮肤白癜风专科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ly/3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