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高山能否具备登顶条件,绝非仅有海拔这一项指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等方面的情况,要比高度更加起到决定性作用。假如所有的高山,上面气象条件都稳定、没有冰雪覆盖、氧气也都充足、地形也没有很大的起伏,那么,对于登顶来说只是时间问题。但问题就出在每个高山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状况不同、山体特征也不同,这些因素越复杂,登顶就越困难,和高度反而关系不是特别大。玉龙雪山地处我国云南省丽江市,正处是由青藏高原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的过渡地段,是这区域雪山群中的一员,“四至”范围是东临丽鸣公路、南接玉湖、西临虎跳峡涧、北到虎跳峡口,全长75公里左右,是北半球纬度最低且峰顶终年有积雪的高山。玉龙雪山整体由13座高山组成,呈现南北向的纵向排列,其中主峰是“扇子陡”,海拔约米,雪线的高度在-米之间。玉龙雪山的山脚海拔其实也在米左右,所以从绝对高差上看,玉龙雪山从山脚下升至最高顶,垂直高度也就增加了多米。与之相比,珠峰第一大本营的海拔为米、第二大本营米,从大本营出发登至珠峰峰顶,垂直高度多米,从这个数字上看,似乎玉龙雪山更容易攀登,然而实际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登顶成功,原因是什么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这里就不说低温和缺氧问题了,毕竟这是登山存在的普遍现象,通过配备相应的设备可以解决):第一是山顶的气象条件非常复杂。主要表现在大风和降雪,虽然攀登珠峰过程中也存在风雪影响,但总体看,珠峰在一年中存在着一个气象条件相对稳定的“窗口期”,即在每年的4月底5月初,有十多天风力较小、阳光晴朗的日子。然而,玉龙雪山所在位置,正好处于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过渡地带,从孟加拉湾过来的水汽,在向北行进过程中,随着高度的提升,在玉龙雪山一带经常会发生凝结,从而形成降雪,这种气候特点是常年持续发生的,所以玉龙雪山上的气象条件非常复杂,基本没有连续的晴朗、小风天气。而且由于玉龙雪山周围有若干高度与其相似的高山存在,气流在山体这间的流动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常年风力很大,变幻莫测,无疑极大增加了登山的难度。第二是冰雪融化和再结晶的问题。玉龙雪山的雪线在米以上,这说明只有在这个高度以上的冰雪才会终年保持不化,而在此之下,会随着季节以及一天中气温的不同,周期性地发生融化和结冰现象。在攀登过程中,如果经常出现冰雪融化和结冰的现象,那么不光是难以适应的问题,反而会减少行进过程中人与地面间的摩擦,更容易发生滑动,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对比珠峰,在大本营到峰顶之间,都处于雪线以上,因此基本不存在冰雪融化再结冰的问题。第三是岩石质地问题。玉龙雪山的坡度平均很大,山体非常陡峭,不容易找出既合适又安全的线路来。与此同时,玉龙雪山的山体岩石,主要由石灰岩构成,特别是山体及附近的岩石,长期受到太阳辐射、风化等因素的作用,结构比较脆弱,一旦遇到较强的外力,很容易发生裂解和崩塌。因此,在攀登时,不太容易找到支撑点,一不留神就会发生致命危险。第四是山文化的影响。玉龙雪山是当地纳西族人的“神山”,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人们将雪山视为保护神,所以一直以来都不赞成去攀登此山,以免亵渎神灵。出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当地也不允许登山者前来攀登,只在米处设置了一个“观景台”供游人观赏,从山脚下到观景台通过索道相连,索道到此为止,上面由于地形、地质和气象条件的复杂性,就不再往上修建索道,也不允许登山者再往上攀登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对于攀登者来说,也不是说最高的珠峰都登顶了,其它高山就不在话下,实际上有很多的制约因素,核心就是地形、地质条件以及气象条件,以及随之而来的安全性问题。在青藏高原以及周边地带,其实有很多高度远低于珠峰的高山,就是因为这些限制而始终没有被登顶,其中玉龙雪山就是其中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gr/9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