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丽江市 >> 丽江市古人 >> 正文 >> 正文

看,从古至今丽江的民族团结之花一直盛

来源:丽江市 时间:2023-1-8

夜幕降临,篝火升起,在简洁、欢快的旋律中,“男女动数百,各执其手,团旋歌舞以为乐”。这是史料中记载的纳西人打跳的一幕。经千百年的民族往来、文化交流、情感认同,如今在丽江,经常可以看到穿着不同民族服饰的人们携手打跳的和谐画面,“民族团结”这一主题早已深入丽江各兄弟民族同胞的心。1月25日,国家民委公布了《关于命名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决定》,丽江市、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名列其中。

纳西民歌中关于“民族团结”主题的元素

回望丽江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你会发现,先是一条横贯于崇山峻岭间的茶马古道,增进了各民族的商旅往来、文化交流。丽江作为滇藏茶马古道的中转重镇,商旅往来更加频繁、文化交流更加深入。作为土生土长的丽江纳西人,也作为一名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爱好者,“看见丽江”注意到,在长期的各民族文化交流中,与“民族团结”有关的文化元素不断出现在纳西民歌中,现与您分享部分。纳西民歌《仙女织布》中的部分歌词大意为:有一位仙女在织布,她在默默地织着布,她织出无数美丽的衣服,这位织布仙女啊,手起手落不曾停歇,她的手里紧紧拽着三根棉线,一根代表着藏族同胞,一根代表着咱们纳西族,一根代表着汉族同胞。

纳西民歌《丽水纵歌》中的部分歌词大意为:太阳出东方,东方山脚下,有棵大青树,大青树底下,清泉出三股,三股清泉边,蚕丝牵三根,一根往上牵,牵到拉萨地,藏人织氆氇,织进氆氇内;一根往下牵,牵到昆明城,汉人织丝绸,织在丝绸里,一根牵中间,牵在纳西地,纳西织麻布,织在麻布里。

《吉日经》里也唱到:远古的时候,遍地野草不发青,如今草绿处处春。右边的牧牛场,今日阳光暖又暖,阳光温暖牧民心。左边的牧马场,今日月光分外明,月光下马群多安宁。上边的藏家人,算出今年好年成,牛羊兴旺飞祥云。下边的白族人,算出这月好光景,遍地丰收遍地金。中间的纳西人,算出今日是良辰,日圆月满人相亲。

克服语言隔阂、推广“稻菌轮作”共话团结进步

除了学习、了解纳西民歌,近年来,“看见丽江”也参加过一些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文艺活动,也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等主题,采访过不少有关工作人员。

舒承禹是玉龙县白沙镇白沙完小的一名老师,一家三代中,就有汉、纳西、白三个少数民族,母亲是汉族,父亲是纳西族,妻子是白族。舒承禹时常说:“在我们家中,真的能够体现民族大融合。”在多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本来不会说纳西话的舒承禹,成了白沙细乐团、白沙完小纳汉双语合唱团的指导老师和管理老师,不仅能够说一口流利的纳西话,也了解白沙细乐等诸多纳西族文化。

来自“歌舞之乡”塔城的和建花,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多年来将“稻菌轮作”技术推广,从塔城到石鼓,从石鼓到九河,后来还走出丽江到香格里拉市的维西、虎跳峡等县镇。她说,从推广“稻菌轮作”的过程中,她体会到民族团结的意义,各民族不分地域、不分语言文化,大家共同进步,共同走上幸福的道路。大家以“稻菌轮作”这项农业技术为载体,无形中使各民族兄弟走到一起,用勤劳的双手共同致富。

团结亭内细说中华民族一家亲

今天走进丽江古城,屹立在玉河广场北侧的“团结亭”格外引人注目,亭子两侧“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字样更加醒目,亭内的石碑上刻有“敬献给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字样,中间用汉、藏、彝、纳西、傈僳等6种民族文字刻着“我们永远跟着你走”的字样。团结他团据了解,年10月18日,在欢迎中央民族访问团西南第二分团访问丽江的联欢大会上,丽江专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各族各界的代表,向访问团献上了一面锦旗,锦旗顶端绣着“敬献给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字样,中间用汉、藏、彝、纳西、傈僳等6种民族文字绣着“我们永远跟着你走”字样,底端是云南省丽江18个族群的名称落款及赠送时间。岁月悠悠,如今的丽江,四方游客汇聚,许多新丽江人在丽江这片净土上安家、寻梦,不论民族、不分地域,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相互团结,共同进步。当夜幕降临,纳西古乐飘过古城墙,市民和游客朋友们手牵手打跳时,一幅幅“男女动数百,各执其手,团旋歌舞以为乐”的和谐画面尽在眼前。

END

采写:李志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gr/9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