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丽江市 >> 丽江市政治 >> 正文 >> 正文

丽江文化历史

来源:丽江市 时间:2018-6-5

古城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具有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座落在丽江坝子中部,面积约3.8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末年。是元代丽江路宣抚司,明代丽江军民府和清代丽江府驻地。丽江古城选址独特,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围自然环境,北依象山、金虹山,西忱猴子山,东面和南面与开阔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形成坐*西北,放眼东南的整体格局。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诗画图。

街道不拘于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临渠,多座古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极具高原水乡古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韵,被誉为“东主威尼斯”、“高原姑苏”。充分利用城内涌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纳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是当地民众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充分体现队与自然和谐统一。城中的木氏土司衙署则呈现出一派“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非凡景象。古城心脏四方街明清时已是滇西北商贸枢纽,是茶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

抗日战争时期,因古城处在上通西藏、印度,下达大理、昆明的咽喉位置而成为抗战物资运转的要津,商贸活动一时盛极,至今商贾云集。四方街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其四周6条五彩花石街依山随势,辐射开去,街巷相连。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置身其中,令人仿佛步入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鳞次栉比,既突出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清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更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居民素来喜爱种植花木培植盆景,使古城享有“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的美誉。

纳西东巴文化。

约形成于唐宋时期,有近千年历史。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并蓄其他宗教,笃信万物有灵,为多神教。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只有多个单字,但词语异常丰富,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也能记叙说明复杂的万事万物,还能写诗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书写并保留下来的经文共有两万余册。卷帙浩繁的经书,内容丰富多采。涉含哲学、历史、天文、宗教、巫医、民俗、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简科全书。

丽江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是唐宋以来的一些词牌和曲牌音乐。在洪武年间(公元年)以后,这种音乐就陆续地传到了丽江。纳西古乐保存至今,还有22个曲目,其中有的融进了纳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风格。纳西古乐被中外学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称为“音乐活化石”、“和平之音”、“仙乐天音”。聆听纳西古乐使人真正感受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意境。

丽江马帮。茶马古道丽江古城是滇西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但一切都是从马帮和商号开始。西藏和四川的马帮来到古城,滇南的马帮来到古城,丽江古城成了一个明符其实的旱地大码头,她的交通枢钮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由于古城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来往于丽江的马帮每年二三万匹,货物也是成千上万斤,丽江古城内一时沸沸扬扬,景象万千。频繁来往的马帮,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丽江古城纳西人的生活,对纳西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产生巨大的影响。

古城内的纳西人也不甘落后,他们从赶马开始,最后发展商号,跑拉萨,跑印度,出了许多声名显赫的带领马帮大人物。最有名气的是以李家,牛家,赖家,杨家为代表的丽江古城内的“四大家族”。“四大家族”每家都有马帮和商号,牛家的“裕春和”,赖家的“仁和昌”,李家的“永兴号”,杨家的“永聚兴”等等。后来,商号在丽江古城、西藏拉萨、印度等地发展到五十多家。

据《丽江文史》中文章介绍,在抗日战争期间,丽江纳西人在茶马古道上做生的商号达到了近两千家。李达三就是四大家族之一,是丽江古城最有名的马帮商号。李达三经过多年的努力,资本逐步发展,在丽江古城开设了“永兴号”。但就是这个名显一时的四大家族之一的商号老板,开始时,马帮只有二十二匹,自己进藏还得赶上两匹牲口。但就是这样父子接力,赶马不止,逐步发展壮大。自己赶马,自己创办商号,不久,“永兴号”不仅在丽江有总号,而且在阿墩子、昌都等地也都设上了固定的分号。

丽江木氏土司府简介木府是丽江古城之“大观园”。

纳西族首领木氏自元代世袭丽江土知府以来,历经元、明、清三代22世年,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守义”而著称于世。木府位于古城西南隅,明代其建筑气象万千,徐霞客曾叹木府曰:“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兵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毁于“文革”。木府占地46亩,中轴线长米,整个建筑群体座西朝东,“迎旭日而得木气”。

丽江的文化在年清朝改土归流政策以后,便成为一个纳西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综合体,比起金沙江西岸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人和金沙江东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丽江坝区的纳西社区更多的受到了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和同化,这种同化过程在年的大地震和此后旅游业的发展中逐步加速。

这样的一种文化特性影响到今天丽江纳西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服装,纳西族男子早在本世纪上半叶就已经抛弃了汗衫,到膝短裤的传统服装而改穿汉服,今天丽江古城的纳西族年长妇女的衣着也是根据满服进行改良的结果,而在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租服装更为纯粹,泸沽湖的摩梭人的穿着则与藏服接近,在今天的丽江,二战以后出生的纳西族妇女大多不再穿这种传统服装。

这种文化的演变在汉化程度最高的丽江古城反映的尤为明显,在96年地震和随之而来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后,汉语的云南方言逐渐替代纳西口语成为古城社区的主流语言,而年轻纳西夫妇也开始用汉语对子女进行教育.而在年以前的丽江,纳西的口语在古城是一种缺省的社会交流工具,即使子女在学校接受汉语的教育,但是纳西家庭中和纳西少年之间却都用纳西语进行交流.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丽江的民众带来信心,而在商业利益驱动下汉语的方言替代纳西口语成为丽江(古城)的交流工具,这则使纳西传统文化的前途显得更为严峻.不过随着打跳歌、纳西净地、东巴吉日经等纳西语歌曲风靡古城,意味着纳西本土文化的回归潮流正在兴起。

更多精彩内容请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天津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zz/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