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得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狼
肚里咽着肉,嘴里叼着肉
还要弓着腰,咬着牙去搏杀
——深悦会
导读: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的这句话已经被大家说烂了,面对这一类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鸡汤,我们通常拒绝入喉,房子已经压垮了一大票90后,不知道多少人还在为一套房子埋头苦干,在灯红酒绿的城市里负重前行,但是,在许多个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我兴许都想过,远离喧嚣的城市,找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开一家小店,玩玩摄影、种种花草,潇洒的生活,随性的活着。自由,就像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罂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趋之若鹜。但事实又是如何呢?不妨来看看以下几个人的亲身实例。
文章部分案例来源快刀财经
地媒体编辑整理
1我认识一个女子,属于女强人那种类型,龙配龙凤配凤,她的老公也特别的上进,作为北漂,两人从来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不是在赚钱之中,就是在去赚钱的路上,每天几乎都是紧绷着的高强度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夫妻俩于15年在北京买了套平的大房子。
她开玩笑说:“抗日战争才打8年,我这战一打就是十几年。”
那时支撑着她坚持下去的梦想就是:在北京买房。
但是,当她真正买了房之后,陡然失去了这个目标,就有些懵了,她时常想:我一个女人,从二十三岁这个风华最茂的年纪,奋斗了十几年,已经三十三了,人生已经过了大半,再不疯狂的享受一把就老了。
北京的房价涨得飞快,2年后已经是万的价格了,她毫不犹豫的抛售,与老公两人去了丽江,买了一栋带院子的房子,花了两百多万来装修,又买了单反和画画工具,准备去过她心目中的美好生活。
最开始,我在朋友圈能时不时都能看到她发的状态。
今天开车去洱海,帮家人照相。明天买回一车的新鲜花草,亲自种满院子。在丽江认识的有趣的朋友,新鲜的见闻……
每天上班的时候,我在苦逼的写文章,打开朋友圈,看见她发的这些生活状态,都会由衷地羡慕。
谁我也想过有朝一日不用工作,在寒冷的冬天早晨窝在被窝里等着日上三竿,然后舒舒服服的准备一顿丰盛营养的早餐,写作,看书,下棋,喝茶,不用急急忙忙的赶着地铁,不用承受老板的冷眼和傲慢的责骂。
也不知道是谁说的,我们理想中的生活,永远都在别处。
只是,我没想到,还不到两年,她就重新回到北京了。
她的面容有些憔悴,精神看上去还没有之前劳碌奔波熬夜赚钱的工作时候好,人也瘦了,并不是女人都渴望的那种瘦,倒像营养不良。
她对我说道:“丽江那种生活,实在过不下去,还是工作好。”
谈起在丽江的生活,她说一开始是挺好的,因为新鲜嘛。反正自己有钱,怎么折腾都行,她和老公在丽江开了一家客栈,请了个唱民谣的流浪歌手,找了人打理客栈,自己基本不操心,就是到处玩乐,她本来想着要学摄影和画画,但东西买回来摆弄了几天就搁置了。
都说在丽江最舒服的事情就是晒太阳,但晒久了都一样,除了皮肤变黑了,人也没多长两个翅膀出来。
最主要的原因是,她觉得人生突然毫无意义,没有任何奔头。
“我都不知道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都快抑郁了。”
过去每天早上一睁开眼,要做的事情就纷至沓来。开会、处理邮件、想方案……没有尽头的工作令人疲惫。但在丽江,每天早上醒来睁开眼,脑子空空,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谁,待在这里的目的又是什么?
曾经想要逃离的生活,却变幻成另一种模样重新束缚住自己。
生活无处可逃。
她回到北京后,又重新投入了那种疯狂的工作状态,她在丽江开客栈亏了,但是亏得不多,手头上还剩下将近万,重新再买套房是够了的,虽然不用再为房工作,虽然挺累挺忙的,但她这只无头苍蝇,总算找到了支撑自己生活的支点。
其实,像她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
作为万科曾经的掌舵人,王石在功成名就财务自由之后就醉心于游山玩水和美人。离开公司去游历西藏、登山探险、飞滑翔伞、滑雪、谈恋爱……连潘石屹都调侃他:“王石辞职了,其实他还很年轻,比起默多克、巴菲特,这些都还在努力工作的企业家,王石还是年轻人。他的心态更年轻,现在还正在谈恋爱呢。”
虽然辞去万科董事长,但王石没有真正淡出人们的视线。
如今身兼万科董事会名誉主席和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的名誉职位。一个曾经尝过名利和权力滋味的人,很难真正淡出做一个超脱潇洒的游侠。
张朝阳在曾经的采访中,经常抱怨自己很累,不可想象的累。
他说自己回国创业以来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事,甚至得忍受侮辱。于是,张朝阳开始退居二线,让自己在游艇、钓鱼、登山之间放松“疗伤”。结果导致搜狐上下也弥漫着一股懒散之风,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被甩出了互联网一线阵营。说要“隐退”的张朝阳立马放弃了之前的想法,重新回来,誓要“再造搜狐”。
对于这些企业家而言,他们的血液里天生就带着征服的狼性。
他们对权力、社会价值和存在感有着永不疲惫的追求欲。如果没有了创造社会价值的机会,对他们而言即使自由了,每天泛舟胡海,诗酒茶话,也依然无法弥补他们心中对于权力和实现自我的渴望,只会在漫长的时间里日益消耗自己。
所以周围那些四十多岁从体制或者企业出来的许多人,没有选择退休安享晚年,而是选择投入另一波创业大潮,继续在案牍劳形里度过剩下的时光。
宗庆后,44岁才开始创业成立娃哈哈。褚时建75岁高龄重新创业,种起了橙子,以“褚橙”红遍大江南北,再一次让自己成为了传奇。
再远点,黄忠60岁跟刘备混,姜子牙八十岁当上丞相,孙悟空五百岁了才跟着唐僧去西天取经。
自古以来,这些嚷着把酒话桑篱的企业家或者军事家,都不过是在疲惫之际的一时感慨,它存在的时间不过一瞬。
就像村上春树所说:“喜欢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
2和上面那些在实现财务自由后,才敢去追求理想生活的中年人不同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开始不上班的生活。
根据国内某大型求职网站发布的《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近三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离职率持续走高,年应届生的离职率更是高达26.5%。另外,一线城市员工的离职率增长较年高出4.1个百分点,为22.4%。
从“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到“急性拖延症请假一个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厌倦工作,逃避工作,即使没有达到财务自由的经济能力,但也很洒脱的辞职,或者去创业。
除了因为现在年轻人家庭经济负担较轻,从小养尊处优外,更重要的原因其实是迷茫和焦虑。
“我每天一进办公室,就觉得窒息。”这是我曾经的同事小美的原话。
对她而言上班就是消耗青春,浪费时间,大好的青春年华为什么要浪费在电脑面前?
于是小美辞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出国旅行。从新马泰到国内的西藏、新疆,每天的生活都在路上,她觉得这样才算活着。但旅行半年后回来的小美依然很焦虑。这次不仅钱花光了,还没了工作,而等待她的是下个月的房租和一堆账单。
上班痛苦,但是不上班更痛苦。
旅游散心,无论去到多远,只要回来依然要面对巨大的压力。因为暂时的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本。
3中年人也好,年轻人也罢,迷茫和焦虑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摄影、画画、旅行,都是一些看上去很美的事情。但是学习和去做的过程中,仍然不乏枯燥。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去喜欢,自然而然就会厌倦然后放弃。
我认识一个男生,是某网站的旅游驻站作者,就是以旅游为职业,然后做旅行攻略写成文章发在网站上,每个月的收入根据发文数量和阅读量计算。他一年一大半的时间都在全国各地跑,也因为这个原因,他和交往多年的女友分了手,因为对方没有办法接受他常年不在身边。
你看,就算真的去做一份别人眼里有趣味的工作,生活也不见得尽如人意。
我们期待向往的那些,只是因为离我们本身生活很遥远,我们就给它添加了许多的滤镜,让它变成了我们幻想出来的美好。
我们都向往远方,希望去过一种没有烦恼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但其实我们想要逃避的是生活的琐碎、枯燥、无意义,但我们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不可能逃离生活本身。
安·兰德说,为了将事情做好,首先你得喜欢做这件事,而不是喜欢这件事情的结果。
如果你把财务自由当成结果和目的,那么注定会失望。就像你把每个月的工资当成自己的目标,那么在得到薪水前的三十天都会感到生活难熬痛苦。
4每天挤公交地铁,去到公司,打开电脑,一坐便是一天。重复机械的生活,啃噬着我们的身心。脱发、油腻、焦虑,如果不是为了钱,我们又究竟为了什么上班工作?
在TED的演讲视频《我们为什么工作》里提到“思想技术”。
工业革命之父亚当·斯密相信人类的本性是懒惰的,除非你让它有价值,他才会去做。而让它有价值的方式,就是通过激励,给他们报酬,这是他们会这样做的唯一理由。所以我们制造一个工业系统,当中充满了这种关于人类的错误观念,但是一旦这种生产系统出现了,人们就没有别的办法去操作,只能跟着亚当.斯密的那种设想。工作的例子只是其中一个例子,用来说明错误的思想如何创造出一种环境,最后竟变成了一种现实。
也就是说,我们工作是为了报酬,这本身是一件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价值体系。是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对于工作和生活的看法。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田园生活,哪怕他压根自己没有经历过,但他想象中那是很美的生活,就通过意识形态用文字、声音或者图像表现出来,于是人们就会慢慢去接受这样的想法。哪怕田园生活根本就不是自己需要的。
同理的,当所有人都在阐述工作就只是为了赚钱,那么工作的意义就变成了单一性的事物。在我们接触它的时候,自然就会感到厌烦。如果你恰好在做的是一件不喜欢的工作,哪怕这种情绪就会更加强烈。
我们的人性,是我们创造的,而不是我们发现它就是那样。
我们通过设计制度,让人们生活和工作在其中。我们的价值系统束缚了我们自己,但应该相信能够突破这样价值系统的也只有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能为自己的工作和财务自由,设计出另一套系统,那为什么不能是“这份工作正好是我喜欢的”、“这份工作的收入可以让我每天多睡会儿懒觉,而睡懒觉能让我活力满满”、“财务自由可以让我实现小时候当作家的梦想”……这些更正向积极的思想呢?
5自由,是实现理想人生的一种手段,而非最终目的。
就像那个有名的寓言故事,富商和渔夫一起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如果富商的终极理想是晒太阳,那他可以在几十年前就实现这样的生活。
李笑来解释财务自由,是指通过金钱的原始积累,让你有更多的选择,不再为金钱打工。
如果每一次出发都只是为了目的地,那么你的每一次“努力”都只会变成“忍受”。
我们这个时代太夸大努力的价值了,一个导演拍戏拍得烂,但因为他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因为他很努力了,所以我们就要谅解他电影的失败?一个明星没有演技和才华,因为他很努力了,所以我们要接受他在屏幕上带给我们的尴尬?
努力就意味着“牺牲、忍受”?
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们不努力吗?
如果努力只是为了标榜自己理应获得的谅解和肯定,那么从一开始就是错的。付出巨大努力到达的终点,会发现并没有我们想象得好。我们在感慨那个奋斗了十八年才和同学坐在一起喝咖啡的励志者,却忘记他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错的,所以他当然不会觉得快乐。
攀比,比较,都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迷茫和不知所措。
95后已经有人年入千万,00后已经开始当CEO,永远都有人比你优秀,在所谓成功的标准上是没有上限的。
就像我们努力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而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我们想做的事。
我们经常能从一些手工匠人身上看到一种淡然的气质,他们好像只沉浸在手里的物件上,无论得到多少金钱和赞美,他要做的也仅仅是做好手里的东西。在那个过程里,他得到了想要的快乐。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人生的理想究竟是什么?
就是为了和同学坐在一起喝咖啡?还是拼命努力忍受眼前的生活只为了实现自由的生活?或者只是单纯地不想上班宅在家里?那么自由之后呢?在家里待上十年之后呢?
深悦会说:
看完这篇文章,深悦会想到《武林外传》当中的一集,佟湘玉因为生活里没有目标而陷入无聊和迷茫,于是她不断给自己找目标,但这些目标总有实现的时候,所以她的迷茫永远也不能终止。她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只是为了目标而寻找目标。
地产人,我们就像走在一条漫长而没有尽头的荒原上,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迷路,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意外,走在这条路上我曾无数次想过,地产这条路越来越窄,我是否该趁现在还没碰到壁时,掉个头,或者择另一条路呢?
转型,这个词很沉重。
中国的房企走到今日,都在纷纷的转型。
绿城早早的去搞特色小镇,万达从商业地产渐渐转向轻资产,孙宏斌买万达的文旅地产和收购乐视,这何尝又不是一种转型思路呢,就连万科,都开始做商业地产了……当一个城市房无可卖,地无可供,剩下的我们地产人又去哪里?
地产,于深悦会而言,就像我在人生这条漫漫长路上沿途采到的鲜花,捡到的果实,虽然它最终也会随着时间而化为尘埃,但它曾带给我或美好或腻味的香气,或甜或酸的滋味。
我在奔向终点的时候,这些被我们遗落在原地的东西,会告诉我曾经存在过的意义和价值,是代表我的存在,是的,我是地产人,我曾经为此骄傲,以后,也是。
房姑娘提醒您
阅后经常留言点赞容易升职加薪
快在下方留言,分享给大家吧
牛B留言可能有书赠送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zz/2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