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作出了许多深刻阐述。不言而喻,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自年起,我投身丽江文物工作;年后以一个纳西族学者的身份,参加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年起受文化部“非遗”司邀请两次进京评审,对推进丽江及纳西族“非遗”工作有一些切身的感悟。藉丽江市委、市政府于京城举办“文化丽江建设研讨会”机会发表管孔之见,并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丽江市“非遗”保护工作成绩斐然
自年以来,丽江市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非遗”保护的工作部署,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扎实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首先,摸清家底,建立保护体系。丽江市在纳西族、彝族、傈僳族、白族、普米族、汉族等11个主体世居民族中深入开展“非遗”资源调查普查,基本摸清了家底,建立国家、省、市、县(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截至年10月,全市共列入四级“非遗”保护名录项(保护项目项、保护区26个)、代表性传承人人(合计项/人),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4项,传承人2人(均已故);列入省级保护名录53项(保护项目43项、保护区10个),传承人45人。积极落实传承人补助经费,建立“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探索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子,研究成果丰富扎实。
其次,条分缕析,提炼深厚内涵。东巴文化、纳西古乐、韩规文化、摩梭文化、边屯文化、毕摩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特色鲜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丽江粑粑、鸡豆凉粉、纳西族(摩梭人)猪膘肉、苏理玛酒、永胜水酥饼、三川火腿等民族传统饮食,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乡土气息浓厚,以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风味,深受各族群众喜爱。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zz/1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