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曾任公务员、记者、总编辑、爱好户外运动、旅行、摄影。曾坐飞机分两次绕行地球一圈。旅行过20个国家和地区。
10月25日,我从云南四川交界的丽江宁蒗县拉伯乡拉伯村出发前往世界闻名的四川木里县古村落俄亚大村。走木里,与其说是旅行,不如说是一次探险和寻找。俄亚大村处于云川两省丽江、中甸、宁蒗、稻城、木里5县的交界处、四周被重重的高山和金沙江、无量河、龙打河环绕,真正是“鸡鸣两省五县”。那是一片古老神奇充满了诱惑的圣地,美国籍奥地利科学家约瑟夫·洛克曾三次走进去,把那片土地称为世上一处没有人知晓的仙景胜地。
陪同我去俄亚的拉伯村杨建新、拉伯乡文化站长杨建军和拉伯乡油米村长阿鲁。我的摄影包阿鲁给我背着,人家走路轻飘飘的,我就拿着相机,走路还哈吃哈吃的呢!
走在去四川木里县的路上,你想象山有多高就有多高,想象水有多险就有多险,想象路有多艰难就有多艰难。当你的双脚触及柔软的泥土,挂满了胡须般植物的千年老树,早已暗示了一个个让人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的际遇。
在木里县,一些乡路全是吉普车或越野车才能去的泥路。一路尘土飞扬,却遮不住沿途茂密的森林和遥远的雪山。远远地就能依稀听见山头上那片废墟的寺庙里飘荡的钟声,它终年述说着世袭大喇嘛统治了三百零二年“政教合一”的厚重历史,那座沧桑的码尼堆却给这次行走增添了一份神秘的宗教文化气息。
一些偏僻的乡与乡或村与村之间还保持着古老的马帮路。一路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马铃声声却牵引着我走进一个个原始美丽的村庄。在保持着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婚姻习俗的纳西古寨俄亚大村畅游,在保持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的母系村庄漫步,随意走进一户人家,好客的村民都会给我一份回家的温情。
那些相遇过的人那些村庄那些风景都已深深镌刻在心底,无论今后行走在什么地方,我都可以随意地与它们静静对话,生命因此宁静而厚重,灵魂因此完成一次次的超度。
在这里,与沧桑的大山对话,与奔腾的河流对话,与古老的村庄对话,与深山里饱经风霜的老人对话,以文字的方式记录心灵的感受与朋友对话……
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中:“中甸(即今香格里拉县)北有木里王国,境内物富财强、戒备森严、民风强悍、山高水恶。”这位跋山涉水的中国古代行者并未曾到达木里,或许只是道听途说,已经让他知难而退。如今的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较滞后的旅游开发和相对闭塞的交通状况使得木里至今还并未成为人们蜂拥而至的旅游胜地。
也正因此,相对其他开发成熟的“香格里拉”,木里这片未被开发的处女地才得以保留更多香格里拉的原味。如果说香格里拉是人间最后的净土,木里则堪为最后的香格里拉。“梦中我又回到了那片被高山环抱的童话之地——木里。它是如此的美丽与安详。我还梦见中世纪的黄金与富庶,梦见涂着黄油的羊肉和松枝火把,一切都是那样安逸、舒适与美好……”当我们走进木里,才深深感受到美国作家洛克笔下木里的丰庶和美好。
高山海子、原始森林、珍稀动物……如此种种,让我们如入童话之境。与原始的自然相对应的是原始的生活方式。深藏于大山间的古村,有些还需要骑马跋涉几天才能到达。
它们依旧保存着古老的习俗,固守着自己的生活节奏。洛克在游记中提到的水洛村和俄亚大村,至今依然实行着“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这般原始的婚俗形式。大约年前,藏传佛教从南北两线传入木里,之后便在这片人烟稀少的土地上蓬勃发展,并使佛教成为木里境内诸多少数民族的共同信仰。据说木里土司始于满清,雍正皇帝年登基得到呈奏,说他们打仗英勇,于是封给他们永远统治木里的大权。木里土司管辖平方英里的领土,有顺服的臣民……王国有十八座喇嘛寺庙,3个大的,15个小的。人们笃信宗教,由藏族喇嘛,也即是木里王执政。在当年木里王的领地内,没有他的允许任何人不能擅自闯入。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结合处的木里,是横断山脉在四川境内最为典型的地带,这造就了它沟壑纵横、切蚀深刻的地貌特点。
美国学者洛克称木里为“裁剪过的金字塔”和“世界上最美的山峰”。道路的一边常常是壁立千仞,另一边却是万丈深渊般的峡谷。这一险峻的地势造就了木里至今还不发达的交通,要在这群山万壑中修出一条条道路,的确是一项颇为艰巨的工程。据说木里的河流之下蕴藏着黄金,坊间还流传了不少和金子相关的故事。同车的木里朋友告诉我们,有些河流的河床中甚至可以直接淘洗出金子。洛克就曾收到木里王送给他的一个纯金碗作为礼物,而洛克用一块肥皂,就能让木里王倍感新奇并对他顿生亲近。这样悬殊的物物交换,也难怪西方人会爱上这个地方并称其为黄金王国。
森林王国,这是木里的另一个美名。树枝间常常披挂着一缕缕青绿色的丝状植物,如老树的胡须。木里朋友告诉我,这是一种特殊的地衣,叫“松萝”,因为像面条一样挂在树上,又被称为“树挂面”。松萝一般只在高原气候和空气纯净的地方才能生长。只要有它的存在,通常都是生态环境极好之地。环视周围的原始森林,壮阔如绿色海洋一般,身处其中才真正体味到“森林王国”这个称谓的名副其实。走在木里县境内,我们真正的精确目标是俄亚大村。
“鸡鸣两省五县”,这是对俄亚地理位置最精炼的描述。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处的俄亚,因地处偏僻、交通闭塞,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纳西族的古老习俗和东巴文化。当我们翻山越岭最终到达俄亚,体会到的不仅是绝美的风光和神秘的文化,更是我们内心最本真而原初的触动。
俄亚村给我们第一眼的惊艳是一座石山上的房子。石山并不高,却像一把粗短的匕首,立在河边。房子兀自在石尖,便尤显孤高。主人把房子建在这般险地要如何上去呢?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俄亚村人的庄房,通常随庄稼地而建,因而有些离大村的主体建筑还有相当远的距离。这房子看着陡峭,其实要走上去方便着呢。”俄亚,纳西族聚集的大村,自古交通闭塞,眼下这条通往俄亚的土路,据介绍是一段段修建的,直到去年才通车。这段土路,从俄亚大村到木里县多公里要走14个小时。前些年,人们需在马上颠簸几天才能到达这个被世人遗忘的村子。也正因其交通闭塞,俄亚古老的纳西东巴文化才得以保存,因而它一直是民俗学者和旅游探秘者的神往之地。
就这样一路风尘仆仆,终于,离俄亚村只有大概半小时车程了,一条湍急而欢快的冲天河开始与我们相伴而行。终于,顺着河流延伸的方向,我们远远地看到,在黄昏的天光刺破云层的地方,河岸边依山势而建的一座座民居,那就是俄亚大村!随着我们迅速地靠近俄亚,大村的整体风貌也逐渐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大村建在一座山坡上,户土楼依附山势而建,一排排一间间紧紧连成一片,如蜂巢,又像城堡。如果说要为人类“聚居”这个词找一个形象的注解,此地是再好不过。整座古村建筑群就像一支雄鹰,村头的山岩古堡是鹰头,两边的房屋是鹰的翅膀。村头的山岩上挂满仙人掌,长势茂盛,不知已在此地生长了多少年。
据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国家博物馆的专家发现,村寨建筑形式和布局与军事防御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房屋连成一片是为了方便联系。
初步推测以前这里是军屯,很可能是因丽江木土司的军事扩张而屯兵至此,但后来木氏势力衰败,军队无力退回,才在这儿定居。军事首领则成为头人——木瓜土司。即使不谙风水,也能很快辨认出俄亚在地势上的优劣。大村依山而建,山下是俄亚河环绕而过,水势浩荡,人们要过此河进入村内只有通过村头的一座桥。据介绍在年之前,这座桥尚是当地颇为流行的伸臂桥,一场巨大的洪水将桥冲毁后,人们才建成了现在的水泥桥。村庄对面又是一座大山,这两山一河的地势,从来都是易守难攻的宝地。俄亚的房屋一般为三层。最下面一层是畜圈,第二层是主屋,第三层为卧室。三楼的迎街面往往建有阳台,有的被漆上了彩色,或画着虎、鹿、五角星等图案。
屋顶为晒坝,用来晒粮食。墙壁用石块和河里的卵石砌成,通常高达数丈,且都用泥作粘结剂,没有现代房屋常用的原料石灰和水泥,也可见建筑房屋的乡民们技艺之高超。从一家的屋顶通常都会有独木梯通向另一家屋顶,如此整个俄亚村的房子被连成了一片。村中小巷纵横交错地延伸着,往往被两壁夹峙,十分狭窄,且时而陡峭时而泥泞,初来乍到的游客难免走着费劲,村里人却如履平地。几个四五岁的女孩迎面走来,含羞地笑着飞奔而去。俄亚村里小孩概因较少接触村外的世界,对外面来的人既好奇又腼腆。见生人就躲跑成了大部分俄亚孩子与外来人打交道的方式。
顺着七拐八折的小路,我走到了村中的高处,整个俄亚村就在脚下一览无余。缕缕青烟从一些房顶的烟囱里升起,氤氲在清晨凉薄的空气中。大部分人家的房顶上都晒着玉米或堆放着南瓜。
对面的山上,一排排梯田沿山而上几乎占领了整面山坡,在晨晖的笼罩下色泽青绿。满目的梯田中还三三两两点缀着些房子,那是俄亚人的庄房。正是十月农忙时节,种田的人们几乎不是在庄房,就是在离家去庄房的路上。俄亚的每户人家都有庄房,少则一座,多则几座。最初人们兴建庄房是为了劳动的间隙休息并存放工具,后来才逐渐将其演变为农忙时期的临时住所和粮仓。庄房的建筑结构和大村里的民居几乎一样,最大的不同是,俄亚的民居为连体建筑,而庄房则散布于各处的农田旁,有的离村子较近,有的则远至需徒步几小时才能到达。我们来俄亚的路上,在离村子还有半个小时车程的时候就开始见到不少田地和庄房。在这连绵的群山之中,几乎每一块可以被利用的平坝都被俄亚人开垦成了田地。几百年来,勤劳的俄亚人织布种地,生活原始,却衣食富足。
我们沿着村中最常见的辅助交通设施——“独木梯”,拾级而上去到这家人的二楼。这种比人脚稍宽的自制木梯造型独特,落脚点只有巴掌大小,我们初次走上去难免心中忐忑,而这家主人上下却轻松自如。我看见房梁上挂着两个类似于水袋的东西,向哈美询问它的用处。主人告诉我,它们是猪尿泡,俄亚每一户人家都会在正房的房梁上挂它们。俄亚的房屋建筑中,木头是主要材料之一,且家家都堆放有干草,稍不慎起火后果可能很严重。在村民的记忆里曾经起过两次火,一次幸而发现的早被及时扑灭,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另一次大火却将两户人家烧得什么都不剩。为了抵抗火灾,村民们便挂猪尿泡来镇住火神。除了这种古老的方式,人们通常还会在家里放一个大水池蓄水,以备不时之需。
来俄亚真的不容易,开始是水路,接着是陆路,汽车,摩托车,然后是老百姓自己修的土索道……要来俄亚大村就得不怕苦,轻伤不下火线。手划破,腿磕破,也要勇往直前!话说回来,不勇往直前也没办法了,往前走和往后走路程一样远,你选择是前还是后呢?
本文文字及图片为丁振东所有
如需转载,请与艇会玩in取得联系
我们将联合更多优质写手为大家带来各类精彩游记
丁振东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xw/5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