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丽江市 >> 丽江市新闻 >> 正文 >> 正文

普洱茶大师杨行吉一生只做好一件事侠客

来源:丽江市 时间:2018-9-7

匠心

是个这几年被说“烂”了的词儿,

甭管做什么东西,言必称匠心;

也甭管什么人,都能扯到“匠人精神”……

到底什么是匠心?

最近,在肆拾玖坊的“大国工匠”论坛上,笔者走访了普洱茶大师杨行吉先生——茶学教授、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临沧茶叶开拓者、国内著名的普洱茶发酵大师……外界给杨老师的名头甚多,也甚响。

对于一位50多年坚持做一件事,而且把这件事做得闻名遐迩的老专家,称之为匠心可谓当之无愧了吧?但杨先生摆摆手:“就是做茶,用心做茶,做好茶。”

按杨先生的说法,做事先是良心打底的。

前几年普洱茶很热,甚至被炒成了“概念”,几万、几十万一饼的茶层出不穷,茶叶已经不是用来喝的,而是可居的奇货。

杨先生忍不住出来说实话:不是所有普洱茶都有存放价值,因为并不是所有生产者的工艺都到位;也不是有存放价值的茶都能逐年增值——因为跟存放条件密切相关,碰到不会存茶的人,只会把它存废了,而不会存成宝。

说到底,茶还是用来喝的,口味是决定条件,普洱茶的陈放是为了增加其风味(与白酒类似),但不是为了存放而存放,那就舍本逐末了。

杨先生这话得罪了不少“藏家”,但他说:让我说,我就只能说真话。

近几年,“古树茶”概念又热了起来,只要打出“古树茶”旗号基本就是皇帝女儿不愁嫁,不仅好卖,而且能卖出好价。

杨先生又出来说真话了:如果是同一块地,古树茶会好吃,但如果不是同一块地就不一定。因为茶的口味不仅看原料,也看工艺——茶叶能溶于水的有效成分越多越好,有些古树茶产区的加工工艺不够先进,有效成分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口感未必优于一般产区。所以未必要迷信“古树”和“古法”。

这跟炒菜是一个道理,原材料是先决条件,但好的大厨也很重要,好材料到了手艺一般的厨子手里,也不能完全展现食材的优点。云南是茶叶的故乡,其“大叶种”品质普遍都较好,各产区并没有质的区别,这种情况下工艺就变得尤为重要。

而杨先生几十年就一直跟工艺打交道。

年,杨行吉从安徽奔赴云南。

在那个年代,这不是“彩云之南”的浪漫之旅,更没有大理的风花雪月和丽江的游人如织,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莽莽荒原和几近原始的部落村民。这是知识青年响应祖国的号召“到边疆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实际行动。

那时的条件之艰苦是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很多人不穿衣服,因为穷,也因为风俗如此”,可以想象,从内地乍到边疆的杨老师他们经受了怎样的心理冲击,“有时候深入茶区,还需要民兵持枪沿途保护我们”,现在我们追捧“原生态”,但那时候的“原生态”可以说是蛮荒和原始的同义词,你完全不能预期原住民会怎么理解你的意图和做出什么反应来。

就这样,杨老师和爱人一边推广茶叶工作,还要一边教化百姓,让他们慢慢认识“文明”。从彼此试探着沟通开始,一点一点教他们用机械代替人工制茶,教他们读书认字,慢慢接触和接受外来的文明。

“那时候云南连木质揉茶机都没有,完全靠人力,或马拉,生产水平充其量是小农经济”。时间已经进入20世纪60年代,那里却和工业社会完全没有关系,所有的工艺和流程都完全没办法量化,只能凭感觉。

面对这样的一穷二白,杨行吉只能从0开始,把自己在茶学院学到的专业知识一点一点传授给村民;又不断进行机械化改造,把他们从沉重的人工劳作中解脱出来——这得到了村民的欢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轻劳役总是顺应人性的。

也因为这样,杨行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拥戴,也开始了越来越多的革新,而不仅限于一个茶学专家的身份,他甚至带领大家修出了水电站。多年以后,很多外地的同学问他为什么学会了那么多技术?他说“这是毛主席教导我们干的”,因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既然没有就要多学多干,创造条件。几十年下来,练成了一身硬功夫。

年,与杨行吉同期分配到云南的大中学生有人。几十年之后,还坚守在原岗位的人,屈指可数。

杨行吉记得,那批分配中,茶学专业的人大概10个人,除一个人在昆明外,其余一个地区就一个人,杨行吉被分配到了临沧。临沧那时有多小,在杨行吉的记忆中:“也就‘一环’吧,骑个自行车,十几分钟就转遍了。”而昆明到临沧要走四天,“公共汽车一个小时20公里,烧木炭。

来到临沧地区农水科(现地区农业局)生产技术组报到后,杨行吉便以一个茶叶技术员的身份走遍了临沧的山山水水,这里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茶马古道”的古朴和浪漫,困难和惊险倒是处处可见。当时县、乡茶区多数是不通公路的,杨行吉就身背行李走山路,日行二三十公里走访各县、乡、村、初制所,一点点摸清了各产区茶叶生产情况,然后制订出了一张规划发展的整体图谱。

而这一干,就是20年。从选种、种植,到炒茶、制茶,杨行吉手把手教会了茶农;然后又一手组建起临沧地区茶叶科学研究所,包括亩试验田、平方米的茶叶初制、精制车间,购置了当时新款的茶叶机械设备一套,还建起宿舍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实现边生产、边研究,仅用了两年时间就选育出茶树良种,并在三年后初见成效,亩产达百斤;同时还在附近生产队的老茶园里进行改造试验,使几十年树龄的老茶树返老还童,变成了青年茶园,亩产也达百斤以上。这个实验成果造成了轰动,在全区得以推广使用,有效提升了茶园的品质和产量,增加了茶农收入。

年,杨行吉调任临沧地区外贸局任副局长,一举打开临沧地区茶叶出口新局面,创收大量外汇;后任茶叶局副局长,主持了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的“快速高产试验”项目,三年后茶树成林,亩产高达公斤,成为全区科技样板茶园。年,杨行吉上调云南省农业厅农工商实业公司任经理,并于次年被抽调到昆明花园茶厂进行筹建工作,经过一年艰苦努力,使该厂走上正轨,并于年就任花园茶厂厂长,主要生产普洱茶供应出口,在海外创出了品牌。

兜兜转转几十年,始终没有断了跟茶叶打交道。杨先生说,他爱茶——爱品茶,也爱发现好茶,更乐于把它们推广出去。

喝茶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80多岁的杨老先生看起来精神矍铄,腰杆笔挺,这恐怕有一部分是茶叶的功劳吧。

普洱茶红了,杨老师也创出了知名度,圈子内都知道有这么一位“较真的”、水平过硬的茶叶专家。

早在年,杨老师就大胆提出新课题——革新红碎茶加工技术,取消萎凋工序,进行“红碎茶初制新工艺及新机具”项目试验。经过三年夜以继日不断试验,于年通过了省科委组织的成果鉴定,20多位专家一致认为“试验非常成功,在同行内属全国首创”。此新工艺彻底改变了老工艺生产的茶叶品质,突出了浓、强、鲜的品质特征,生化测试显示:其茶黄素、茶红素、水浸出物、氨基酸等内含成分的含量都较老工艺多,同时还节约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

最终,“红碎茶初制新工艺及新机具”项目荣获云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而杨行吉本人由于在茶叶行业的突出贡献,于年被载入“全国名人史册”,并被评为高级农艺师;年获得省政府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光荣称号,并颁发三等奖;年起,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找上门来的人越来越多。杨老师却不愿意到处“贴牌”,他想保持手艺的地道、正宗,也想遵循标准的严格与苛刻。

有高校请他去讲课,试了一年便不再去了,他的实践和当下某些理论相去太远,虽然学生反馈“您讲的我们听得懂,有些老师的课听完了到茶园后不知道该怎么下手”。而技术鉴定也越来越“水”,很多鉴定凭“感觉”,而杨行吉经历的鉴定都是凭实验数据。

这有违他的初衷,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种“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状况。“不如自己做吧,做出来好坏大家就看到了,懂的人也自然能分辨出来。”所以年退休之后,他退而不休,到乡镇企业继续普洱茶的研制和推广工作。

4年碰上了恰好的国家政策,便转而做起了自己的企业,开始了真正的“行吉制造”。

“贴着自己的名字,就要对得起自己的姓氏,不能做砸牌子的事”。秉持这个信念,企业的发展蒸蒸日上。数年之后,杨老先生已经觉得忙不过来,便叫儿子杨伟一起经营。

杨伟开始并没想接受所谓“家族事业”,为了规避他大学学的是建筑专业,而且很不能理解父亲经常没日没夜做试验,基本没有休息日的生活。但自从“回家帮忙”后,慢慢沉浸下去并理解了父亲的感受,现在已经进入了“非常有兴趣”的状态,毕竟从小耳濡目染,上手很快,也能懂得其中真味。

今天,杨伟已经在负责杨氏茶业的所有运营工作,也能够深刻理解七八十岁的老父亲在采收制茶时节每天四五点起床看茶的举动了,跟年同仁堂的乐氏家训一样:“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普洱茶是发酵茶,最早接受它的是东南亚和海外华人群体,以及日本和法国两个发达国家,其减脂、去腻的功效尤其受到这两个国家追捧。

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其饮食结构和部分习惯也开始向发达国家看齐,普洱茶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而肆拾玖坊创造的商业模式在这次“消费升级”中也表现突出,与杨老先生和儿子的想法不谋而合。

杨老先生和小杨总也越来越觉得进入了自如的境界。家族的企业好处在于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自主性比较强,但相对封闭思路会受到一定限制。父子二人都是善于学习、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性格,所以很快达成共识:摒弃保守和封闭,寻求开放式操作的可能,敞开胸怀迎接各路合作伙伴,只要有兴趣和信心可以一起做,通过对话和尝试来验证可行性。

就是在这个广交朋友的思路下,杨老先生与肆拾玖坊一见如故,一拍即合。年下半年才认识,12月开始实质性探讨,年上半年就推出了联名产品,速度不可谓不快。

也就在这半年多的合作中,作为操盘手的杨伟感受很深:肆拾玖坊合作的任何一个人都很努力,而且用心。春江和晨辰都很职业,做事非常规范,都按照流程来,合作很顺利。当然也会有争议,但仅就双方的专业,对事不对人,谁说得对听谁的。就是在交流中加深了理解。

杨氏父子尤其被肆拾玖坊的文化所打动,觉得“很正”、“很棒”,也很受鼓舞,这将成为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础。肆拾玖坊寻找原产地的可靠产品的理念与杨氏企业的想法完全一致,而服务中产阶级的设定也殊途同归,“我们要求品质第一,之前有些经销商提出‘品质可以差一点,但包装做好看一点’”,杨伟提起这种案例态度很鲜明:“你赚钱我挨骂,绝对不行。”

而肆拾玖坊绝不会提这种要求,“我们要做良心的、健康的、安全的茶,自己这关能过去的,才能对外,不能当奸商。肆拾玖坊也是用自己的信用做背书,所以我们完全合拍。”

“产品还要不断完善、提高,学无止境,艺无止境。老爷子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这把年纪不会故步自封。老爷子的特点是能把一款产品的特性充分发挥,把不同产品搭配得更好,消费者需要的口味都可以得到满足,而我们也能让产品表现得更优秀。社会在发展,我们也要跟着进步。”杨伟说起未来,神采奕奕。

肆拾玖坊也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一直倡导“学习力即竞争力”,即便三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忧患意识却从未松懈。品牌2.0怎么突破,怎样顺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是肆拾玖坊下一步的课题,也是新兴企业的共同课题。社会发展为我们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和需求,打造出更适合社会发展的产品同时也具备了巨大的空间和刚需。

/归根到底,打造一款好产品,打造出“爆款”或经典/

/其秘诀无他,唯用心耳/

/并非是个手艺人就可称匠心/

/也并非出款产品就能号称“匠心之作”/

/消费者其实并不喜欢为情怀买单(当然也可以买,但一般就是冲动购物,一两次而已)/

/归根到底,只有产品才能真正留人/

/真正的匠人,是在产品之后的/

/靠产品说话,灵魂都附着其上/

好产品,致匠心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丙酸倍氯米松乳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xw/4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