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好快啊,
一转眼就要过年了,
想想就高兴。
大家过年都想好要做什么了吗?
过年假期那么长,
不和家人一起出去走走吗?
小编跟大家说几个
让你惊艳的稀奇古怪小地方
尤溪
尤溪桂峰村
尤溪县洋中镇的东北部,“藏”着个小村子——桂峰村,村里有数百株四季桂花,常年芳香四溢。走进小村,明清时代的繁华街区跃然眼前,桂峰村数十座不同年代、风格各异的古建筑,让你仿若穿越时空。
桂峰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乾宁年间。鼎盛时,村里有上千株桂花,现在村子附近仍有数百株桂花,桂峰村的名字也由此而来。走进桂峰村村子,可见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溪上有三座小桥。
来到第一座小桥边,小桥名叫石印桥,是桂峰村最繁华的地方,好比福州的“东街口”。后来,尤溪至福州的一条官道从桂峰经过,桂峰成为尤溪内地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往返福州的必经之路和食宿的唯一中转站,这促使桂峰迅速地繁华起来,素有“小福州”之美称。
蔡氏宗祠是桂峰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屋檐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八闽名祠”的牌匾彰显其历史地位。门内,一个短短的庭院过道通往木质大红门,门的上方高悬后人复制的“父子举人”的匾额,此处大门只在每年祭祖的时候才打开。
桂峰村附近层层叠叠的梯田,犹如天梯直上云端,只要拾级而上,仿佛就可以登上蓝天。站在山腰,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梯田,就像串串珍珠点缀大
地,又如颗颗明珠撒落人间。
尤溪双鲤村
双鲤村是闽北一带传奇人物卢兴邦的老家。双鲤村因村中的小河里有两块石头酷似鲤鱼而得名。卢兴邦笃信风水,听说溪中的两块巨石犹如欲跃龙门的双鲤,周围的山势酷似五牛竞奔,居于此处可以飞黄腾达,发迹后,卢兴邦就在双鲤大兴土木,在村中先后建起了四座私宅。
见龙桥,文昌阁,是位于卢兴邦私宅前方的一组水口建筑,玉带溪从见龙桥下跌落潭中,见龙桥下方溪中便是那两块形如两只鲤鱼的双鲤石,双鲤头朝上,仿佛欲跃龙门。
文昌阁不大,依山而建在桥畔山坡,青瓦原木白墙,起翘的屋脊,层叠的屋顶,小巧而活泼,与见龙桥几乎浑然一体。岁月将传说作古弄响,双鲤村也因它们而变得更加动人。
尤溪盖竹村
藏在尤溪深山里的盖竹茂荆堂,又称茂荆堡。坐落于尤溪县盖竹村,据传茂荆堂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历时十余载方成。现为盖竹村部分陈姓村民之祖宅。
茂荆堡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房间总数达间,依山就势,有防御、住宅、祭祀三大功能,土堡内还设密室和逃生通道。
而今战乱的年代早已远离喧嚣,只留下历史的遗留物无声的述说着有关那个久远年代的故事。
尤溪周边
▼
泰宁老虎际多年的老虎际仍然如“世外桃源”般神秘。据考证南宋时期赣州梁姓太守在退隐回家的路上遭遇兵乱,一路辗转遇此世外桃源,于是率家族筑寨而居。因村寨背靠龙王岩,又常有老虎出没,故取名“龙虎际”。后来,村民觉得龙虎相争,不吉利,靠山老虎则厉害些,于是改名老虎际,沿用至今。
老虎际的村民都姓梁,村里的房子都是清朝末年的从吊脚楼望出去,一座巨大的山峰映入眼帘。乍一看,像弥勒佛端坐看人间冷暖。让人惊异的是,山岩中心仿佛被人劈开,形成一个心形。心形的岩石中间有两个裂缝,形成了一个有角度的时针和分针。只要有阳光照射在“时钟”上,每天中午1点,心形左右两瓣阴影必定重合。依此类推,阳光照射在哪里,就是几点。据说,这里的人家,都不用钟表。
老虎际整个村寨贴崖而建,一面依山,一面悬空,悬空部分用二至五根直木撑起,人们需要抬头仰望,才能看到老虎际的村容村貌。那些高高的撑脚,让人联想到苗寨的吊脚楼。村民也称自己的楼房为吊脚楼。这种建筑风格在我省实为罕见。
三元岩前忠山村
十八寨位于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相传是由大大小小的18个寨子组成的,因此而得名。三明是个翡翠山城,山多林密,这十八寨就深藏在国家森林公园格氏栲景区西北5公里的崇山之中,很是偏僻,而这也是其能幸存千年的原因。
位于村西十八寨古民居中最有名气的古建筑--先贤祠前。始建于元代,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十八寨的无数先人均是在此熟读圣贤书后,走出大山,功名及弟。陈家祖屋中至今还保留着两张依稀可见的中榜捷报,是十八寨人才倍出的最好佐证。
沿溪而走,你会注意到脚下的古街有些不同寻常。这些条石的选型与铺法,突兀的中线条石如同长虫躯干,两侧的横板则如爬虫的百脚,整条古街,好似一条大蜈蚣爬行在古村之中。这是忠山古时“官道”,因其形如蜈蚣,故当地人便称其为“蜈蚣街”,传说,这样的街道“天下三条半,忠山有半条”。
与各地的古村一样,十八寨中也有许多宗祠与家祠,这些祠堂通常都是气势不凡,也是最能体现当地文化底蕴与风俗的处所。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杨氏“楚三公祠”历经风雨却依然光彩夺目,梁壁两旁象征四季发财的四盆木花柱,用四种不同的木料雕就,分别为梅、荷、菊和牡丹,据说其可随季节及湿度、温度、光彩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色调。
清流赖坊村
“山水天赖文化古坊”这话说的便是赖坊乡。在这片农耕文明的沉淀地上,你能看到当地现存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多座和同时保留下来的传统民俗。它们真实的反映了宋末以来,客家人在闽西山村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它们是古时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而今在赖坊得到了延续和传承。
村里的“古”元素,是时间沉淀下来的,历史退去还依稀可见的。赖坊乡赖安、赖武的古民居、家祠、祖庙、街坊等依旧原汁原味的保存下来,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间。整个村庄从空中看是一个八卦阵的图形,数不清的叉道小弄使得村庄形成一个迷宫般的交通网络。外人贸然进村便会迷失方向,据说:这种设计方案的主要目的是防范匪盗,村庄老人至今还对此津津乐道。
古建筑都根据所在方位卜吉而建,讲究风水地灵,一般以上堂为中心,堂前有天井,天井多用卵石铺衬花卉纹、钱纹及太极图案,大门前有前坪及池塘。体现着闽西客家建筑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特点。这些建筑里面,有些还有居民生活着,他们代代相传,他们现在的生活和古人有所不同,但是植根于这片土地的农耕文化,是古人和今人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
宁化上坪村
宁化县城南乡上坪村,离城关约7公里,将一屏屏翠绿抛在脚下之后,就到了这个四面环山的村子。曾因按八卦的图样安排的村道,叫唤八卦村。
成排的木房子挨着成排的旧式红砖房子,其中又安插着一些新建的钢筋水泥房子。隐隐有街市的规格与气象。看似杂乱的房子,其实一进一进,显得整齐;一进房子与一进房子之间,呈现出一条条不算宽阔但幽深的街巷样式的空地;村道或卵石铺地,或石板当家,或硬实的黄泥为基,峰回路转之间,显得与一般村落狭促格局绝不相同。
大田县济阳村
多年前,当济阳的族人内迁到济阳古盘地,便注定了济阳的繁衍与生息。从安徽到江西,再到德化,一路走来。独特的人脉传承已经根深蒂固,如同留存在村庄里的古老树木,每一根枝桠都藏着历史与传承。
它安静的停留在时光的流离里,到处散发着古老文化的气息!
安康与祥和是百姓们一直的文化传承。村里的凤阳堡见证了风雨岁月。公元年,涂氏祖先似乎看到了生活所面临的危险,按当时的法律报批审建了凤阳堡。按当地的习俗,济阳的涂氏家族是缘于安徽的凤阳,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叫济阳,他们所建设的古堡更为直接,就叫凤阳堡,让他们的子孙记住他们的祖先。
明溪夏阳御帘村
不是每一座村庄都能进入历史记载。而明溪夏阳御帘村,却在两个历史瞬间留下了印痕,留下了许多古民居,留下了许多遗迹。御帘村常住户余户,全村人均为张姓,是北宋大儒张载的后裔。
古代,这里是官道必经之处,官道顺着穿村而过的小河边延伸。年前,一支不寻常的队伍经过这条闽中官道,给这里留下了“御帘”的村名。南宋末年,元军南下步步进逼,在福州即位的幼帝赵昰和他的母亲杨淑妃在文天祥护送下,逃往广东惠州时途经渔林,突然吹起了一阵风,赵昰所乘御轿的轿帘被卷走,被吹到了田间,由当地村民拾回送还。杨淑妃深感落难之时村民淳朴忠君爱国,让宋端宗赵昰赐“御帘”二字为村名。自此,御帘村沿用端宗钦赐之名。
御帘村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名称,还是一个“中央红军村”,村里有不少的红色文化记忆。
御帘村内还留有红军标语、红军战壕的遗迹。雍睦堂医院;三道红军战壕,分别在上甲、岭干山、凌霄阁等地,经历76年风尘,至今依然痕迹清晰。
泰宁大源村
这里是泰宁海拔最高的村子,这里存在了上千年,这里有二十多处明清古居,这里有最原始的“摊舞”和“赤膊龙灯”,这里还有许多幸得留存的古老朴实,所以提到泰宁的古村落,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源。
别看村子小而偏,这里的居民已经世代生息了上千年。五代末期,大源就早已是闽赣间的重要通商孔道,“仕宦商旅,络绎不绝”,它的经济在清朝康、乾、嘉三朝时发展迅速,做为闽赣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物流人走,村落经济与建设极大繁荣。
建于康熙四十八年的戴氏宗祠是大源民居的代表,也是当时用来接待来往官员的场所,在大源村村尾,也是大源村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民居建筑群。由左右并列、三条轴线组成,每条轴线上分布前后三堂。可以看见门坪、水池、花胎等这些典型的附属建筑,闽北客家风格。这里始建于明后期,清乾隆年重修,后堂仍完整保持明代原貌。大源村保存完好的民居现在有二十多处。
大源村的庙宇建筑,主要是水尾建筑。由于村落由上、下两村组成,历史上就形成了两个水尾建筑组群,即上大源村的南溪庙、文昌阁、三圣庙组群,以及下大源村的隆兴庙、永安殿、奎星阁组群等。庙宇都是依山构筑,别有韵味。
大源村的傩舞又叫“大傩”,俗称“鬼戏”或者跳“鬼脸”。它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携原始文化的基因。和西藏雪顿节的藏戏、土族、布依族的傩舞一样,大源傩舞主要功能也是驱鬼、消灾、祭祀。最早的来源应该是从甘肃天水南迁来的先民,也有人说是严氏老祖宗总宫廷里带回村子的,千百年流传至今。
“赤膊龙灯”,自宋熙宁年间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泰宁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民间民俗迎灯艺术之一。该灯是村民祭祀传说中的“火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一方水土、保一方百姓平安、祛灾纳福的美好愿望。
大源村对于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十分重视,现在村里90%以上的年轻人都学过傩舞,村口还竖着摊舞的面具雕塑。对于古老的民居也花了不少心思在保持原始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还新建了不少仿古民居,给现存的居民越来越好的生活环境。也许正是因为大源村有着如此意识,才能将它的原始于古老一代代保留下来,也不耽误与时俱进的步伐。希望我们多年后看到的依然是这个透着灵秀,始终留存着原始、带着野性气质的古村落。
建宁溪源乡上坪村
上坪村位于建宁县溪源乡,是福建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走进上坪村,行走在幽静小巷平滑的石板路上,浮躁的心为之一静,平和而淡定起来。徜徉在浓浓的古村文化的气息中,就如走进一幅历史的画卷。它的传说,它的古建,甚至它的落寞,都为这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
如果没有身临其境,是很难想象在现代纷繁嘈杂的尘世,会有一片保存得如此完好、又如此恬静的古村落。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上坪村,依山傍水,群山环抱。
至今完好地保留有杨氏家庙、杨氏社主庙、杨家学堂等古建筑6幢,最早建于宋代后期,大多为清代建筑。
有古驿道从村中穿过,在明、清两朝,上坪村是闽赣省界驿站,商贾云集,繁盛一时。
村中古迹颇多,不同年代的古建筑却不约而同的体现出亦儒亦官亦商的文化品位。
村里两腰玉带(两条小溪)环绕,小桥流水、曲巷通幽、山清水秀。
晨光下,早起的妇人,在河边捶洗衣裳。炊烟袅袅,人们依然悠然自得,临巷而饮。。。
走在上坪村的巷子里,你会突然发现,时间在这里仿佛停驻。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这里的人们依旧过着平静而简朴的生活。
有人说,在上坪,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
永安市燕西街道吉山村
吉山抗战文化遗址位于永安市西南,距市区5公里,是全国首批整体保护利用的中国传统村落和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乡”。年至年,福建省会内迁永安七年半,其中有40多个省直机关驻扎在吉山,当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使永安成为我国东南进步的文化人士荟萃之地,是抗战时期与重庆、桂林齐名的国统区三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年被纳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及全国抗战主题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来到吉山村,走不一会儿就可以见到一棵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榕树,古榕盘根错节,根基庞大,枝繁叶茂,错落有致,伸出无数枝桠,像一把参天巨伞,罩在渡头上空。古榕前面是一座由十二只铁船连成的浮桥,浮桥原是由木船相连而成,后来改为铁船。
萃园外建有两个竹园,四周用竹篱笆围住,内建有竹亭,并设有石凳、石桌等,充满大自然的盎然生趣。
沙县凤岗街道水美村
水美村最特色的就是水美土堡群,由双吉、双兴、双元三座堡组成,三座土堡布局均衡严谨,梁窗雕刻精美,保存完整。
马上就要过年了
不管你是宅在家刷剧
还是出门聚会
或者只是到三明这些有趣的小地方
打发时间
小编都希望你能过滴开开心心
祝大家春节愉快!
小虎精选
※人从众春节模式开始了!警察叔叔教你在尤溪县城区道路春节如何防堵?
※回暖?尤溪这两天还有一轮冷空气要来了,还有这些好消息你要知道……
※年小虎网公开招聘,尤溪有为青年看过来哦!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xw/2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