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丽江古城。
沿着玉河广场往南,途经东大街、四方街、五一街……一路冷冷清清,偶有几人经过,走近后才发现竟是本地人。往年此时,正是暑期旅游旺季,这些街巷,必定人潮汹涌。本地人是不屑来古城跟外地人挤的,就怕被“挤怀孕”。而古城里的文化院落、客栈、餐馆、商铺,无一例外门庭冷清。河边的餐馆是最受游客欢迎的,往年此时,哪怕是去年,每每到了饭点,这些餐馆定是座无虚席。而当日到了午间饭点,很多沿河餐馆却没有一名食客,服务员干脆坐在餐桌前打起了瞌睡。沿街有些商铺关了门,而即便是开着门的,售货员也是无所事事,盯着外面地上的某处发着呆。除了古城,丽江其他旅游景区的状况,也大抵如此,甚至比之尤剧。“丽江旅游发展20多年来,这样的场景,唯一一次见过是在非典肆虐的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丽江一名资深旅游人士说。对丽江旅游从业人员来说,7、8、9月是他们的黄金期。哪怕平时持平或者亏损,都能在这三个月补回来。因此,在遭受了年的重创之后,他们将更大的希望,放在了今年的这三个月上。然而,现实再度给了他们痛击。7月,云南因为疫情反弹而封禁了跨省旅游。由此,丽江旅游再次停滞。而从那时甚至更早的时候起,在这个以旅游业为支柱的城市里,无数人辗转难眠。是死是活?想活怎么活?是坚守还是放弃?丽江旅游从业者,该何去何从?撰稿|阿措汤艺伟插画|南小岛编辑|杨莉娜文中照片由受访者提供张玉臣餐饮业从业者1
单一的餐饮品牌风险太大,他开始研究新的产品和运营方式,准备疫情结束后大干一场
晚上7时,正是饭点。张玉臣拿着菜单,独自坐在他的有一锅(黑龙潭店)餐馆里,如果不是这场突然反弹的疫情,此刻这里应该觥筹交错、热闹非凡。以前门庭若市的时候然而现在,三层的餐厅只有寥寥一两桌的食客,就连火塘里的噼啪声和汤锅里的沸腾,都听得一清二楚。餐饮,最怕的就是安静。张玉臣的“有一锅”,在丽江一共有4个店,向来生意火爆。疫情反弹后,其中3个店都关闭了,只剩一个店还在艰难维持。“7月初开始,光是工资和备货大概损失了30多万,如果算上房租其他成本亏损将近万。”张玉臣为了迎接丽江旅游旺季,四个店共储备了近百名服务人员,这些人员经过15天-30天的带薪培训,还储备了价值20多万的食材。本来想着在旺季能够红火一把,没想到疫情反弹,这一切都成了空。生意惨淡,但四个店的房租还要继续交,各种开支尤其是人工开支也不小。收不抵支,张玉臣压力山大,但依然坚持营业。“说实话,开着就是亏,一天几桌生意,水电费都不够,只是象征性开着,给员工一个安心。”现在灯火通明但是门庭冷落
这些员工跟张玉臣久了,从在象山市场开的第一个店,他们就跟到现在,和兄弟一样。只要餐馆开着,大家就能继续聚在一起,要是关了,大家就只能各奔东西。丽江著名旅游城市的地位让大量餐饮品牌进驻,同时,丽江本土品牌的崛起给了食客更多选择。但是,疫情影响让游客大幅度减少,而丽江的人口基数本就不大,无法支撑起庞大的餐饮链。餐饮品牌的林立,带来的是同质化、分流严重等问题,丽江的餐饮也越来越难做。“丽江的很多餐饮,包括我们家走得都太顺了。走得太顺的时候,考虑的东西往往是欠缺的。”张玉臣认为,不管是疫情还是自然灾害,作为一个经营者,都要有一定的抗压能力,有自己的特色:“就目前的疫情而言,我觉得我们的抗风险能力是远不远不够的,疫情也给我们丽江餐饮上了一课。”“上课”的成果是,张玉臣意识到单一的餐饮品牌风险太大,他开始研究新的产品和运营方式,准备等疫情结束后大干一场。阿花雪山牧民2
“就算疫情真的还要持续,我也不怕。我有这么多牛,这也是我的自救。”
玉龙雪山下,甲子村的阿花40岁了。今年,她跟丈夫购入了10头牛,到甘海子放牧。上次家里有这么多牛是什么时候,她都有点记不清了。牧牛的时候,阿花走在渺无人烟的荒野,看着被浓雾笼罩的雪山,被雨水浇得浓密的草甸,和草甸上悠然的牛群。她会觉得有些怀念,仿佛回到了她的小时候。那时候,丽江的旅游业尚未成型,年轻的阿花也是这样赶着牛奔跑在无人的旷野,嘴里打着呼哨。阿花和丈夫是依靠丽江旅游业发家致富的典型。甲子村海拔高,种不出多少值钱的东西,但丽江旅游业一点点起来了,到玉龙雪山景区的游客多了,阿花和丈夫借钱买了马,牵去给游客骑,又买了个小面包车,送客人上雪山。生意最好的时候,两口子辛苦一天,能赚到一千多块钱。这在曾经贫穷的甲子村人看来,是很了不得的收入了。他们用赚来的钱盖了新房子,换了新车,赡养老人,把两个孩子拉扯大。那时候,他们从未想过,丽江旅游也会有停滞的一天,玉龙雪山也会因为一场疫情而重归寂静。冷清的雪山景区
年的旅游封禁,跟年是不一样的。年,阿花和丈夫彼此鼓励,互相打气:“疫情很快就结束了,没关系!”但年,阿花不敢再说这样的话,也不再干等。他们拿出积蓄,买了10头牛,算是为可能出现的长期抗战做个准备。“以前游客多,牛也不好放出来,现在反倒是好,牛就放出来自己吃草,草坪也比以前长得好。”阿花说。有时候她的牛甚至会跑到停车场去,这段时间没有车流,就连停车场都被浓密的牧草覆盖了。牛在停车场吃草八月,阿花的两个孩子都放了假,回家跟她一起捡菌子。既是亲子的娱乐,也是赚钱的路子。但今年的菌子没那么好捡。“今年捡菌子的人太多了!”阿花说:“反正游客少,很多市民就带着孩子来捡菌子玩,我都要捡不过他们了,哈哈。”其实疫情并没有给阿花家带来多大的打击:身为甲子村的村民,他们每年都有分红,足够一家人好好生活下去。但阿花还是有些紧张——再过几年,大儿子就要大学毕业,阿花想为他在工作的城市买房,攒钱是她的心愿。“去年二三月的时候,疫情那么严重,我们国家还不是控制下来了。”阿花说:“这次也是,不可能过不去。我听说别的省已经在慢慢放松管控,这几天雪山的人也多了点了。”“就算疫情真的还要持续,我也不怕。我有这么多牛,这也是我的自救。”小董客栈与餐厅新媒体运营者3
“大家可以趁这个时间,反思自己,调整运营策略。多做深度内容,提升客户的品牌好感度,等一解封,可能客人就来了。”
从丽宁公路过金沙江的时候,小董例行停车,下来拍一张金沙江的照片。每个季节的风云变幻,给金沙江涂上的颜色是不同的。这样的照片,小董已经攒了很多。过去的每个月,他都会在这条路上往返好几次,但最近,这样的频率变低了。小董是一位新媒体人,定期到泸沽湖,为一家客栈做视频,写文章。客栈定位高端,只有十多间房,但工作人员就有十几个。跨省旅游封禁之前,大家带着客人上山徒步,下湖划船,早晨亲手打酥油茶,晚上围着篝火跳舞。小董非常喜欢这份工作,相比坐在办公室,这里的工作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他拍下了无数客人们的笑脸和摩梭姑娘们婀娜的身姿。但是最近,小董的画面里少了人,只有宁静的湖水,飞翔的海鸥和天光云影。作为新媒体人,还算跟旅游不那么“直接”,小董现在的收入还未受到影响,还能照常领工资。但他心里很清楚,新媒体内容对商家来说只是锦上添花,如果长久没有客人,他失业是迟早的事。客栈早晨的酥油茶和晚上的篝火都停了,组团徒步也停了,因为“无团可组”。最初大家以为,此次的疫情不可能再像去年那么影响巨大,等几天就好了。可是期待落了空,客栈几乎没有了客人。十多个员工开始轮流放长假,客栈里只留了两个人,打扫卫生,留一盏灯。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xc/9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