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面向世界的民族团结进步“窗口”
共筑一座城同是一家人
丽江——千年前的茶马古道经济重镇,如今的民族文化交流走廊。
自古以来,有11个世居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世纪几经更迭,历史悄然沉淀,孕育出这片土地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文化和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丽江市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以下简称非遗中心)成立于年,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有专职工作人员4名。自成立以来,非遗中心用节庆展演向内深挖民族文化,用交流活动向外传播非遗文化,以文化传承人为核心、以各民族文化为纽带,让古城区各族人民“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目前,非遗中心已成功组织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项目14项;市级项目23项;区级项目项,共项,成为云南省拥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最多的区县之一。
已有余年历史的白沙细乐,是迄今仍传承于纳西族民间大型的古典音乐套曲,为纳西古乐(含洞泾古乐、白沙细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54岁的和凛毅,是纳西族白沙细乐国家级传承人。
媳妇、弟弟、弟媳、儿子、侄子……在传承的道路中,和凛毅打破了传统的传承方式,从家族传承到邻里传承,将白沙细乐传播开来。年至年,和凛毅及其团队受邀到欧洲5个国家表演,让白沙细乐走上国际舞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传承人是非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的桥梁,肩负着让大众认识民族文化、非遗文化,号召各民族齐心协力共同传承文化的使命。目前,古城区共有包括纳西族、白族、傈僳族、汉族等各民族各级非遗传承人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18人,市级36人,区级人。
为使古城区各非遗保护项目及非遗传承人有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和传习场所,非遗中心于年2月开始组织申报《丽江市纳西族白沙细乐传习馆建设项目》。
年3月,该项目被列入《“十三五”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专项分省遗产资源名录》。
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建筑面积约平方米,于年4月16日正式开始投入使用,是丽江市最大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目前,场馆内部各项设施设备正在逐步完善之中。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将为《纳西族白沙细乐》的保护传承和我区其它各民族非遗项目的群体性传承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对促进我区非遗项目和其他各民族文化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长期以来,丽江市古城区多民族文化的共生共融共发展,无疑是对此论断最好的证明。
由此,非遗中心积极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各乡镇、街道和社区进行非遗项目田野调查,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与节庆活动紧密相结合,以各民族重要节庆日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非遗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通过活动加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增强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比如在每年举办的“文化三下乡”“春节文化系列活动”“三多节”“东山庙会”“火把节”“母语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黑龙潭歌会”等活动中,非遗中心组织邀请古城区、玉龙县乃至大理、怒江、迪庆等周边少数民族州市的各民族群众参与其中,开展绚丽多姿的非遗民族民间歌舞乐展示展演和民族民间文化互动交流活动。通过节庆文化展演,扎实地传承各民族的文化,用舞乐拉近各民族间距离。
此外,非遗中心还积极组织各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走出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如在国际上,与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民族文化交流与互动合作项目,竭力把古城区优秀的民族民间歌舞乐以及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书法绘画作品等推向海外。
在国内,与浙江杭州萧山、江苏苏州、安微宿州、贵州贵阳等文化遗产富集地进行的两地民族文化互访交流活动。代表云南应邀参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节”“张家港长江流域山花音乐节”“中国飘色艺术节”等活动。今年8月,古城区非遗中心纳西族歌舞传承队代表云南,到北京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宗委等单位组织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活动。
在各类活动中,丽江本土各民族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家多次代表云南省参赛并取得不错的成绩。如:参加第六届“中国西部民歌大赛”荣获银奖;参加第十六届“中国西部民歌大赛”并荣获金奖;获得“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展演”优秀节目奖;“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优秀作品奖。
在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下,非遗中心传承方式逐步多样化,传承内容也更趋丰富。自年来,非遗中心坚持深入开展以纳西族、白族、傈僳族等古城区境内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考察等调研工作;搜集、记录、编目、归档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收集保存各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图片、音像等资料;确立重点保护对象和保护目标,基本建立了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保护名录系统,逐渐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据档案库建设工程。
先后出版了《纳西族白沙细乐研究文集》《纳西族热美蹉研究文集》《丽江白族民歌(白族三部曲)》《白族民歌依呀妹》《丽江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下2集,内容涵盖丽江各世居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近百首)《丽江洞经音乐》(经腔唱诵及曲牌音乐33首)、《纳西族热美蹉田野调查实录》《傈僳族葫芦笙打跳曲》《黑白战争连环画》《东巴文字规范手册》《纳西族白沙细乐》(CD、DVD)《纳西族生态智慧故事》《纳西族传统民居》(丛书)、《纳西民歌诵唱本》(书及CD)、《纳西族东巴唱腔》(书及音视频)、纳西族东巴经典叙述长诗《玉龙山情歌》(CD3张)等与非遗保护课题相关的书籍及项目研究成果,为古城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我们深知,与全国全省相比,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下一步的工作中,古城区非遗中心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工作指引,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以传承民族非遗文化为工作核心,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的力量,用文化促进加强古城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丽江
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xc/8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