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丽江美,古城雪山泸沽湖。
然而丽江不仅地灵,更有人杰!中国自古重文脉,丽江纳西族是接受汉文明程度特别高的民族,丽江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
丽江诗人的句子,和主流文化完全相通,但又有独特的韵致,今日读来不仅有古意,更有新意。
木公曾在木氏园林的三松亭里留下过这样一首畅意抒怀的《夏日留饮三松水亭》:
炎昼水亭苍雪凉,薰风摇曳藕花香。
玉杯行酒莫辞醉,锦轴题诗好自狂。
白鸟剧飞矜小雨,浓云乱拥失斜阳。
老夫更有山居兴,短褐青巾引杖长。
木天王的那份洒脱随性跃然纸上:逸兴遄飞,要做最恣意的自我!
木增的诗词造诣也不错,徐霞客曾在为其写序时说道:“拈题命韵,高旷孤闲,烟霞之色,扑人眉宇;读之,犹冷嚼梅花雪瓣也。”
《象岭晓日》木增
象岭东南镇域中,湖波晓映太阳红。
重阴积暗曦光破,幽谷穷岩暖气融。
一片葵心长拱向,多时曝背愿输忠。
扶天赤手家图远,日下丝纶眷命隆。
虽然末尾几句是颂圣输诚的句子,但英雄毕竟是英雄,无论如何也藏不住。第一句就自有超群气魄:象岭东南镇域中,湖波晓映太阳红。
对于丽江的景色,丽江诗人们自然常有吟诵:
马子云大概是最浪的丽江诗人,一柄红毛剑,一支铁笛伴他踏遍13省名胜古迹。
所以任凭弱水三千,马子云只取一瓢——玉龙雪山饮。
毕竟“林叶有时飞,林花有时绝。相看不相离,只有雪山雪。”
所以,推窗见雪山他要写诗:
严关接蕃地,古雪消江瘴。
嵬峨十三峰,岂独边城壮。
我得面山居,山灵时相贶。
无月亦晶莹,非秋恒飒爽。
乐此不下楼,身世两相忘。
一人我饮酒醉,他要写诗:
山有此楼楼有雪,雪山不动白云出。
云间雪古年加年,雪上云闲日复日。
擎杯不觉心迹清,醉来斜日醒来月。
数声栖鸟高枝头,山水无人意空阔。
睡着了“梦游”玉龙雪山,他也要写诗:
动是白云静白雪,霓裳羽衣出瑶阙。
仙人手杖白莲花,赠余笑问几年别?
醒来拥被雪楼上,虚窗高挂一轮月。
雪山云彩歌一次不够,他要再歌:
看山爱白云,看雪爱白云。
高歌白雪曲,相赠云中君。
云中君,不我顾。
歌声破空云飞去,招来明月挂高树。
这首诗大有汉唐的古朴豪迈之风,又有点日本徘歌的意趣,大约只有丽江人,才能写出这种句子吧。“歌声破空飞去,招来明月挂高树”,这实在并非皓首穷经的老先生能写出的句子。
离开丽江,他依旧放不下雪山:
雪山数百里,送我出龙关。
回首一长望,白云相与还。
马子云有多钟情雪山呢?这么说吧,他这一生留下五百多首诗,多首写给了玉龙雪山。
“玉河烟柳”是著名的丽江十二景之一,与如今不同,当时的玉河垂柳,颇有一丝江南水乡的逸趣之情,李洋笔下的《玉河春柳》就是其中流传较广的代表:
韶光掩映山水滨,几树垂杨堤畔新。
条渍碧流分细浪,河涵洁绿漾青春。
出波芹叶许同调,隔岸桃花是比邻。
更有晴烟依树杪,好于其下濯氛尘。
丽江诗人杨菊生被评价为“菊隐松竹梅兰外,诗在苏欧李杜间”,看看他笔下的双石桥:
双石桥
二十阑干在上头,玉河如带水分流。
桥边剩有碑三尺,不朽诗人马雪楼。
两道河流一样清,绿杨荫下石桥横。
观鱼大有濠梁乐,到此行人恋不行。
明着写庄惠之辩,实际是写石桥与其下淙淙流淌的河水之美,这首诗单论文字造诣上自然不如前面的《白云歌》,但白描景色的功夫也不差,令人不由得神往过去那个生活气息浓郁,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大研古城。
丽江人田间地头的乐趣,亦能入诗:
杨竹庐《竹枝词》
课雨卜晴无他谋,禾麻菽麦庆有收。
每逢社日家家乐,扶老携童度陌头。
倘若世人以为丽江的诗人只钟情于花花草草,田园牧歌的生活,那就大错特错了。
世人只知马子云爱写玉龙雪山,极少有人知道,这位诗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向官方上书提出禁烟主张的人。比林则徐虎门销烟早了足足28年,这让他成为中华禁毒第一人,被林则徐引为神交益友。
丽江诗人里亦有似杜甫那般忧国忧民的纳西汉子。
桑映斗在下乡时目睹征兵,写下愤笔之作:
老翁倚墙泣,自悲骨髓干。
大男南陇死,次男维西残。
只此膝下孙,慕景相为欢。
谓当从戎去,泪眼忍相看。
强者赁人去,仍得室家完。
老翁携孙叹,何词对上官。
救兵如救火,就道不及餐。
强使荷戈去,嗒焉摧心肝。
东风吹白发,庭前形影单。
连年征战拆散的还有新婚夫妇:
勿拆连理枝,连理拆不开。
勿打鸳鸯鸟,鸳鸯离别哀。
结缡曾几日,羽书日夜催。
新妇向夫泣,欲言且徘徊。
含羞不敢道,柔肠几曲回。
累累满枝子,记取庭前梅。
妾生不如物,妆奁生尘埃。
山前望夫石,千古不成灰。
亲见旱灾之年给农民带来的不幸:
朝起不曾餐,辘辘鸣肠肚。
周岁儿随身,还有老姑看门户。
食不充肠儿无乳,儿父租催瘢在股。
丽江的诗人如郁郁丛林,诗作如天上繁星,本文是挂一漏万。今天的丽江人,也不能仅仅陶醉自豪于丽江的美景,更要心系丽江的文化,祖先的传统,我们不能丢!
读本News全媒体中心
见习记者:李旭馗
实习编辑:习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xc/7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