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丽江古城往西南行,视野里就有一片高高的柏树林,那就是著名的白马村极乐宫。原先是寺庙,后改为学校,这至少是清朝时候的事情。因为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二年(公元年),丽江知府管学宣大兴文教,在丽江城乡设“义学馆”18个,白马馆是其中之一。
是否现在的白马完小就是当年的白马馆旧址?笔者无从考证。只是听先辈们讲,清末民初之时,白马村民与邻村人之间因为恋爱纠纷而发生械斗,白马人被打死,官府判邻村人赔偿一笔钱。
死者亲属表示:人已经死了,我们拿这笔钱有什么用?再说打官司办理后事都是村民帮忙的结果,我们愿意捐出这笔钱,用于学校建设,让子孙后代受益。于是修建了极乐宫著名的五间楼“大中图书馆”。
现代意义的白马完小是年开办的,那时民国初建,乡绅和朝选(殿侯)和木枝繁(荫庭)倡办学校,得到村民支持。当年任丽江督学的周兰坪先生曾经到学校视察,写下《游白马小学校》两首诗。
其一
黄山尽处碧溪流,一入重门消客愁。
满院菊花铺锦碎,两廊芸草酿香稠。
日中炎热烹山茗,海外烽烟著地球。
促膝高谈殊未了,玉壶芳烈酌新筜。
其二
江河日下势滔滔,力挽狂澜在幼曹。
若但随班相步武,何殊欲割不操刀。
中原自古存文献,后进几时出俊髦。
却喜两君提倡早,先声无异鹤鸣皋。
其中的“却喜两君提倡早”即指和、木二君倡办学校之事。
五十年代极乐宫得到一次扩建机会,村社捐出土地,在极乐宫围墙的南面又建了东西两栋平房(教室),其中西房的背后还留有一块菜地,菜地的北端设男厕,南端设女厕,后来又扩建了运动场。
拆除改造前的白马完小校园依稀还能看见当年的风姿
我不想知道当年的械斗起于何事?唯对祖先们用“人命钱”来修建学校的行为颇为赞赏(即便在今天也少有人能做到),他们的用意、愿望、希冀,全在后代子孙的文明开化,不再发生野蛮愚蠢的行为,这对于一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来说,确是难能可贵的。后来从这个学校发蒙的学生中,有的成了教授,有的成了专家,有的成了党政领导,从而提高了白马小学的声望。六十年代时期,白马完小的招生范围包括今天的白华、祥云和文华等村社,是丽江坝子里规模较大的小学之一。
极乐宫坐落在白华拉余灿(武荣)、阿余灿(文荣)与苟洛灿(嘉乐)三个村之间,从区位分析,可能原先属于文荣村。因为,极乐宫北、东、南三面均为阿余灿木姓人家,而木姓居民最早是明代木公次子迁居发展而来,他们是村官,且木氏崇拜道教,极乐宫或由他们主持修建。
从白华供销社旁的鱼米河水闸口往西有一条小河,约米有一座木桥,桥北面是木蕴元家,这是文荣木氏唯一居于小河北面的人家。另有一水从嘉乐村由北向南,在极乐宫西北角交汇,再往南流。两河交汇处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叫太极桥(民间误传为叹气桥),桥西面有一家裁缝,由此往北进嘉乐村。
柏树林就在西河与五间楼之间的土地上。
极乐宫坐西朝东,大门是一座由无数斗拱构成的飞檐翘角二层门楼,门前有一个约平米的小广场,广场东面有一水沟与邻居相隔,沟畔一溜桃杏梨子,春天姹紫嫣红,秋来果实累累,每逢秋风秋雨,拳头大小的熟梨便摇落地上,有的摔成甜脆可口的碎片,多数学生挤在屋檐下等待挣抢落果。
当你面朝东大门站住的时候,在你的右手边,在村道与小广场之间有一个高于路面40公分,长约30米的台基,上面有六个塔状的柱墩建筑,高约2。5米,外贴方砖,石灰刷白。每个塔墩的下部呈四方形,至2米多处收细成脖子,然后有头,再由四面上收成塔尖;在两个塔墩之间设一横木,横木上穿几根竖栏,把中间一空当过道。
学校大门(只能看见局部)
门口唯一保存的塔墩
对我们学生来说,白马完小的大门仅是一个不同于民居建筑的设计。后来才知,马的纳西语叫做“挼”,塔叫做“套”。“挼”即能干之意;“套”即锐利、锋利之意。先民们在白马学校门口建“塔”,寓意是“希挼希套土又货”,即希望学校培养出能人与才子。
大门外的路边有下河台阶,夏日天热可以下河踩水,此段河水中多砂石,几乎没有泥巴。
东门内侧,原来是菩萨的座位,后来用板壁封堵,作为教师的办公室,楼上是图书室。北面一栋五间平房,西面即五间两层楼大教室,东面门楼的南侧有一栋朝南的平房,它的对面是老师们的小厨房,围成一个朝西半敞的院子。
极乐宫大院内有四棵花木,四季轮流开花,似乎是刻意种植的。北边两棵,一红梅,一紫薇,寒冬腊月,梅花在如铁的枝干上开出几朵冷香,自有一种超然的精神;盛夏时节,紫薇树干赤裸光滑,民间称“抓痒树”,用手抓挠树干,枝叶抖动,花瓣就簌簌下坠,如下花雨一般。南边两棵,一樱花,一桂树。樱花被当地人称为海棠,其树干粗可两围,一半已经枯朽,想来是院内树木之最老者。每到春暖花开之季节,花团锦簇,花枝遮住半个院子,满院红霞。另一棵桂花树高出二层屋顶,秋季开花,香飘墙外,每使路人吸鼻赞叹。有时也有循香进来参观者,围着桂树啧啧称奇。
除四棵主题植物外,西北角还有一蓬紫竹,墨绿色的,仿佛是用墨汁染过一般,似乎有文墨昌盛之意。东南厨房旁有石榴树,每当榴果成熟,炸开一缝,露出诱人的水红。榴树旁一口水井,冬暖夏凉,清冽甘爽,用一只吊桶将水提出,学生们便头靠头争饮井水。
后来又种了半园苹果,春天刚过,青紫色的嫩果便吊在碧叶间,逗惹学生整整一个夏天。
原来树木掩映的校园
大中图书馆的五间楼是整个学校最显眼的建筑,整齐的础石磊起一个高台,房屋就在高台之上,四边的墙角用整块的冰川石交错镶砌,高大、美观、坚牢。六十年代时两层上下设四个教室。从院子里往上看,房背后的古柏高出楼顶,密实的树冠撑开一片绿色天地。当微风轻吻着清香的柏叶,发出温柔的沙沙声,伴和着学生们的琅琅书声,似仙界的音乐,令人神迷。夕阳衔山之时,放学的孩子甩着书包,象一群炸了窝的蜜蜂,“喔喔”乱叫,争先恐后地奔出校门。这时候,在蓝色的天宇中,由远而近地飘来几朵雪白的精灵,它们是久居柏树顶的白鹭。长长的脚,毛茸茸的身体,刚歇在树枝上的时候,还俯仰歪倒,似乎难于站稳,显得那样的柔弱,那样的娇美。尽管有调皮的孩子用弹弓射石,但树太高,枝叶太密,终不能伤其一根毫毛,这里成了小天使们的乐园。
上世纪50年代的大中图书馆及古柏
“文革”开始,小小校园也掀起了“造反”浪潮,那时我刚升小学五年级,正常的学习被无休止的游行、大批判所打断;学校操场常常成为大批判的地点。先是挖掉武荣村的白塔,后来又刨掉民居里的龙头雕刻,砸掉“六合门”上的雕花;焚烧古字画;甚至剪掉女人的围裙,取掉羊皮上的七星坠饰,名为“破四旧”,实则糟蹋文化。那时读书成了“封、资、修”的一部分,干脆就“停课闹革命”,戴着个红袖套,举着“战斗队”的旗帜,成天呼喊口号。不幸的是,教师们也卷入了这场动乱,批斗检举,抓“代理人”,搞“揭、批、查”,终于使柏树一样高大雄壮的校长悬梁自尽,死在柏树掩映的那所教学楼里。
含冤死去的校长和建军,束河人氏。
又有一天,校园里闯进一伙手持板斧的人,他们说柏树已老,又长得高,如果被风吹倒,会压垮教室。为了保护革命后代,要砍掉这片柏树。
天哪,不知是谁人看中了这几棵柏树,而且理由又是那样充分,如果柏树有知,定会大喊冤枉的。
只见一个像松鼠一样敏捷的人,脚上套着一个绳扣,身上栓着一根长绳,沿着光滑的树干一蹭一蹭地上去了,这也是我第一次看见有人爬上这么高的树。
他把绳子牢牢地栓在古柏的脖子上就滑了下来。
砍伐开始了,凶狠的大斧无情地啃啮着,古柏在铁斧下颤栗、悲咽,斧口上渗出一滴滴粘稠的液体,我以为那是古柏的血泪。
终于,在众人的牵拉下,一棵棵古柏相继倒下,它哀号着,尖啸着,从半空中摔了下来,盘盘的树枝一接触地面便摔得粉碎,掀起的气浪似乎是呼出最后一口气。它在玉龙山下,在白马河边艰难地生活了几百年,终于还是被人给谋杀了。
古树砍光了,整齐的校园突然豁开一个大口子,教室孤零零地兀立着,没有了遮拦,肆虐的西风直扑窗门,发出呜呜的哭声。傍晚,白鹭飞来,再也找不到往日的极乐宫,它疑或地,不甘心地在学校上空彷徨几圈后,茫然地飞走了,在夕阳如血的天空里留下几点凄惨的影子。
柏树呢,很快就被分截成好几节,锯成棺材板,以每付五、六十元的价格拍卖。据说柏木棺是最好的棺材,不仅能安抚亡灵,而且能赐福后世。但那时能拿出五、六十元钱的人家也不多。卖不掉的柏树尸骨就一直丢弃在“革委会”的院子里,碍手碍脚,被世人糟践了好几年。
多么可惜,多么残酷,几百年艰难成长的大树,一朝就被砍翻在地。我想,既然大家都亵渎文化,虐杀文明,那么,以后还会有什么人值得用如此珍贵的棺材盛敛!所以,真正埋葬掉的是祖先的文明进步的希望,和我一样无辜少年的求学上进的梦想。
后来回乡,见学校几次翻修,古老的极乐宫里又传来琅琅书声,但再也见不到夕阳影里慢慢飘来的白鹭的倩影。那片树根盘盘的土地,翻挖了多年,终于收了几茬包谷。而那个古色古香的院子后来就彻底拆除了,新盖了几所平顶直墙灰扑扑的砖混楼。古树不知去向,只剩下那棵紫薇。漂亮的斗拱门楼拆除移走。为了增加面积,东门外操场建房打墙,取消东门,然后开了个当地人非常忌讳的西门(直到年白马完小准备“百年校庆”时,在众人的要求下才改设南门)……
几十年过去了,失去的学业可以补救,毁坏的建筑可以重修,而古柏和老校长是再也不能复活了。愿他们的在天之灵能得到安息!
注:以上图片由夫巴采自白马完小百年纪念专刊。
记忆中的50年代白马完小校园图
夫巴头像素描/拉纳绘
夫巴
纳西文化学者,信奉生命的价值在于体验,现年逾花甲,安居乡下。
‖丽江文艺‖如果,你的梦里有丽江。那么,这一定是个文艺的梦。白癜风医院天津哪家好西藏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xc/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