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舞蹈来源于古代纳西言辞的社会生活,不少动作都是模拟各种动物的动作来进行的,形象十分生动。本期,掌上君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纳西族舞蹈。
打跳打跳是丽江纳西族最为流行的一种群体社交活动,打跳过去又被称作“踏舞”,常用直笛、横笛等作为伴奏,打跳的跳法很多,滇西北各民族互相之间有影响,因此,纳西族打跳方式很多,名称也形象而生动,有的以手脚及身体的动作命名,如三打脚、合脚跳、甩手跳等等,有的直接用动物的生活习惯而命名,如猴子舞、龙吐水等等,现在最流行的形式是众人手牵手,围成一圈,围着篝火进行舞蹈,乐手在列队的最前方边吹边舞,人多的时候,乐手会选择到圈中心进行演奏,打跳时的舞步和舞者的情绪随着乐手的曲调而变化更改,跳到高潮时,舞者情绪激昂,整齐的步伐呼呼生风,很远就能听到雄健的踏步声。
热美磋热美磋是纳西族历史上产生较早的一种古老舞蹈,热美磋也记载在东巴的口诵经中,这种古老的歌舞形式如今主要流传在丽江大东、宝山地区,“热美磋”是一种丧葬仪式舞蹈,相传“热美”是一种远古精灵,还分为雌雄两种,“磋”纳西族意思为“跳”。东巴口诵经中记载:纳西族先祖时期,纳西族先民击杀了一头白鹿,白鹿腐烂的尸体中生出了蛆,从蛆的白卵中生出了“热美”这种会飞的精灵。当时纳西族先民尚未学会如何处理尸体,因此,“热美”这种精灵便来吸食死者的尸体,人们惊慌失措之下,使用火对“热美”进行驱赶,当时这些精灵在烈火的焚烧下炼成了另一种精灵“热美鬼”,后来驱赶“热美”时边吼叫边跳的形态便成为了纳西族的“热美磋”舞蹈,由领舞者作歌,歌词多为赞美死者一生德行,安慰家属,然后众人围绕篝火边舞边应和作曲者,每唱完一段便跳跃数次。
阿默达流传于各地纳西族民间的歌舞,“阿默达”也是一种纳西族比较古老的舞蹈,“阿默达”也被称为“喂默达”,是一种以歌为主以舞蹈为辅的歌舞,“阿默达”原本意义为“可怜,不幸的鹰”,最初歌词叙述的是天上的雄鹰被抓住后的可怜状态,后来“阿默达”逐渐演变成一种大众性的歌舞,节奏和曲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阿默达”的形式有两种组成:第一种是男女在歌舞时与围观者围成半圆形,由一个歌手在队列前以传统的“阿默达”曲调进行编词,其他人一次将右手搭在前者的左肩上,左手自然叉于腰间,按照逆时针方向跟随节拍缓步前行,每唱到乐曲最后一拍的时候,众舞者作弓腰踏步一次,然后继续随着歌声前行。
第二种是双半圆形方式,男女分开各自围成一个半圆,男队成员手势如上述方式,而女子则互相牵手,边唱便舞按照逆时针方向行进。男女对各有一位领舞领唱者,两队互相对唱,在舞蹈过程中不断变换队形。
阿仁仁“阿仁仁”也被称为“窝热热”,“阿仁仁”是融合诗、歌、舞为一体的一种传统舞蹈,流行于农村,在丽江奉科、大东、大具、塔城等地区特别流行。相传最早是反映牧羊人丢了羊,于是他们集体模仿羊叫,呼唤羊群归来的舞蹈。舞者手拉手围成圈,过去多由长者领舞领唱,按传统歌调作词,众舞者跟随而唱,面对圆圈中心跳着屈膝、跨步、前后闪动舞步,动作单纯而极为整齐,众人齐声合唱的时候,犹如群羊在山野之中长啸,具有相当特出的特点。
阿哩哩“阿哩哩”产生在20世界40年代末的新歌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的政工干部在原纳西族民歌的基础上改编变而成,由于此曲的节奏欢快、旋律明朗,一直博得人们的喜爱,人们唱歌“阿哩哩”时,歌舞者手牵手围成圆圈,按逆时针方向行进,依固定的节奏甩手踢脚。歌词都是以五言诗的形式,特点是先唱整句歌词的后三字,再从头唱整句。
文化丽江
有灵魂的丽江
用文化来演绎
一键投稿合作发送zslijiang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白癜风的药物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xc/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