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丽江市 >> 丽江市旅游 >> 正文 >> 正文

读本焦点街头报刊亭成洋芋摊丽江40

来源:丽江市 时间:2020-8-7
吡美莫司乳膏价格贵不贵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现如今想要在街上买份报纸,你想都不用想!”因为买报纸这事,家住北市区的摄影师小马哥很是烦恼。不久前,由小马哥拍摄的古城美景图被刊登在了4月11日的人民日报上。这可是一件大好事,值得纪念。于是,小马哥想着到报刊亭买下那份有自己署名和照片的报纸作为留念,谁知跑遍了市区,一家都没找到。更让小马哥失望的是,曾经的报刊亭早已成了小吃摊和小卖店,有的甚至直接消失。而销售报刊的零售批销中心,如今也变了酒水饮料批发中心……平常想去图书馆看书,奈何市图书馆关门的时间比他下班的时间还早。最后,几经辗转,终于在一单位“求得”了这张报纸。对于丽江人来说,报刊亭承载了几代人读书看报的回忆。70后的《半月谈》,80后的《最小说》,90后的《漫画party》……那时的我们零花钱不多,在报刊亭站半天,想买本最爱的杂志还得攒好几天的钱。当时经常会想:如果能把报刊亭的书报都买回家,那可太幸福了!然而,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数字化阅读飞速发展,使用纸质阅读的人也在逐年减少。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不断霸屏的时代,我们沉迷于短短几十秒钟不断切换的新事物带来的新鲜和刺激,却很少再静下心认真翻阅一本杂志或者报纸。今天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看着街头已经“消失”的报刊亭,读本君想问,“天雨流芳”的丽江人,你还在看书吗?昔日的报刊亭,如今成了洋芋摊

车来车往的七星街游人如织。

位于街道中段的报刊亭前,顾客甚至排起了长队,但吸引这些顾客的,却是这里的烤串和炸洋芋,店里早已没有了报刊的影子。炸鸡、鱿鱼、烤肠、臭豆腐……香飘四溢,比起这些,显然美食要更受大家的欢迎。只是在这样的日子,报刊亭变成洋芋摊的事实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丽江来说,显得有些不搭调。在报刊亭对面经营小卖店的项柏锦感叹:“早在前两年,这家报刊亭就没有卖书了,那些老人家经常路过我这里,他们说报纸买不到,手机不会玩,看电视又伤眼睛,想看个当地的新闻,难哪!”项柏锦来自浙江杭州,在丽江生活了25年,也喜欢读书看报。年轻时他还报考过体制内的记者,写过不少的文章。他说,报刊亭被租给不同的人后,这书刊的位置越来越少。起先报纸杂志满满一排,光顾的人还是有不少。然后每租给下一个人,报刊的位置就少一半,再租,再少,直到后来彻底地变成了美食摊。“没办法,老百姓要过日子的,卖书利润那么低,光卖报纸,这日子怎么过?”项柏锦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想要报刊亭“不死”,让城市的文化标志持续鲜活,需要政府出面干预。“报刊亭你卖别的东西可以,但是一定要有报纸,不然不能叫报刊亭,这件事需要由政府来主导,城市的阅读风气才会变好。”就在离报刊亭不到10米的距离,一间名为“云南民族文化信息亭”的店铺卷帘门紧闭。住在附近的一名商户告诉读本君,这个信息亭最早也是以销售报刊为主,近两年由于报纸衰落,已经“转型”成为了日用品销售店铺,难觅报刊杂志的身影。而且一年12—15万的房租也“吓退”了不少经营者,所以到现在仍没有人接手经营。10年时间,全市40家报刊亭消失红太阳广场对面的报刊亭也消失了。原本报刊亭的位置已经变成了空地,施工的防护板将空地围了起来。属于城市文化组成部分的报刊亭,也随着时代的滚滚洪流逐渐没了踪影。原红太阳广场报刊亭的位置,已被防护板围住丽江的报刊亭由市邮政管理局负责管理,但是目前由该局负责的报刊亭均已全部拆除。在年之前,全市共有40个报刊亭。之后,由于报刊亭老旧情况严重,报刊亭逐渐被拆除,年,剩余的12个报刊亭被拆除。10年时间,40家报刊亭逐渐消失,就算极少数仍存在的报刊亭也早就另谋出路,不再售卖报刊。目前,北郊钟楼南面的报刊亭,还在销售旧书刊。在这里销售的旧书,就像丽江报刊亭最后的一斜余晖,即将消失在人们的视线。桌上最新的报纸,是年1月的《春城晚报》。货架上的时尚杂志落满了一层灰,最新版还是5年前的。旧书报被堆放在货架底层,有些书灰落得厚,都看不清名字。报刊亭的老板说,她在这里经营了十几年,见证了丽江报刊的兴衰。年之后,丽江再也没有了报刊亭。而这里堆放的所有旧书,都是各家报刊亭没有卖完的。“现在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娃娃都是打游戏,没有人看漫画,有时候买本书还要被骂来骂去,老人家眼睛不好也不看了,所以像这种零售的店就没有了。”老板介绍,在报刊亭消失的年代,也有对报纸有“硬性”需求的人。“有老人在领取退休金的时候,需要跟当天的报纸拍照,证明人还在世,也有保险公司需要将事故现场和报纸拍照,证明确实是当天发生的,有这种需求的人,现在都只能去单位要。”报刊亭时代,丽江人最爱《故事会》

丽江,曾有40家报刊亭,是这个城市文化的标杆。

据统计,年丽江市古城区邮政报刊销售流转额为万元,订阅比占37%,业务收入近60万元。尽管地处偏远的滇西北,但丽江报刊零售业的发展一直不错。年—年,因老旧破损,多个邮政报刊亭被相关部门拆除,但是报刊销售额仍达到了万元,实现业务收入近55万元。年,报刊亭零售额已缩水到12万元左右。10年时间,零售额缩水90%以上。在这期间,除了党报和行业报刊外,丽江人最爱订阅的是《故事会》《读者》《中国剪报》《参考消息》《特别文摘》等期刊杂志。年,丽江的报刊亭时代终结。那些原本在市中心最繁华地段的报刊亭,纷纷关门或转向经营。逐渐消失的报刊亭,就像不知不觉失去耐心来阅读一本书的我们,最可怕的是我们可能都没有在意。对此,在丽江生活了多年的媒体人张先生建议,如今共享的事物越来越多,对于书籍和报刊来讲,希望也能够推广同样的做法,让更多人喜欢阅读,爱上阅读。“创建文明城市,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作为城市文化的象征之一,报刊亭不应该消失,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共享时代更需要共享图书、共享阅读。”智能设备的普及,推动数字化阅读的发展

对于新媒体人小熊来说,报刊亭是学生时代最特别的回忆。

小熊性格内向,从小不爱说话,书成了他的最爱。从6岁起,他常常到报刊亭购买《漫画party》。上了初中,每周必买《读者》《意林》,一个周攒下来10块钱就为了买这两本杂志。杂志和漫画丰富了他孤独的年少时光。上初中后,买游戏点卡成了小熊频繁光顾报刊亭的理由。后来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偶尔遇到报刊亭,也就买串炸串,看书的习惯从原来的纸质全部转为手机和电脑的网络阅读。“现在工作忙,已经很少看纸质书了,报刊亭是我年少最美好的回忆,我整整10年的青春时光都和报刊亭有关。”对于80、90后来讲,报刊亭是最为特别的存在。报刊行业的兴衰,也和这代人阅读方式的改变息息相关。据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3%,较年上升了3.1个百分点。而12年前,数字化阅读的接触率仅为24.5%。智能设备的普及,推动了数字化阅读的不断发展。数字化阅读也因为设备携带方便、内容储量大、信息传播速度快获得了不少人的喜欢。从纸质阅读到数字化阅读,其实不过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和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但人类对文化、知识和技术的不懈追求以及创新并没有改变。而即便报刊亭消失了,它所代表的文化并不会消失,反而会以更为丰富和多彩的形式呈现和吸引人们,给大千世界增添色彩和活力。等待订单的外卖小哥,埋头阅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在繁华热闹的福慧路,低头族随处可见的街道上,一名外卖小哥手捧书籍埋头阅读的画面让时间停住了脚步。外卖小哥叫郑荣坤,是位来自曲靖的00后,他手里捧着的是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郑荣坤说,原本自己打算春节来丽江旅游后回曲靖,哪知疫情发生没法回去,只能在这里先找份工作养活自己。读书是在等候订单的间隙,偶尔抽空阅读。“以前不喜欢,进入社会以后才开始喜欢阅读的。”郑荣坤说,读书是个人爱好,也是提升自我很好的方式。而且对比手机阅读,纸质书做笔记更方便。在喜欢的段落上,他还做了标记。对于阅读这件事,郑荣坤引用了网络上非常热门的一句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太忙了,没时间读书怎么办?现如今,大家都认为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读书,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就是最好的证明。但读本君认为,低头族也好,没落的报刊亭也好,这些都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所趋,其实人们对于知识和信息的渴望并没有改变。无论是纸质阅读还是数字化阅读,不管采用何种途径,都只是希望人们能够热爱阅读,热爱生活。有人说自己太忙了,没时间读书,该怎么办?著名编剧史航这样回答:你忙什么呢?不管你忙事业忙感情忙健身,总有不顺利的时候。不顺利的时候你就读书,读书,就是帮你度过那段不顺利的时光。世界读书日

丽江人,你今天读书了吗?

剪辑/李晋江

文案|丽江读本深度报道组洪雪莲

摄影|张勇

设计|蒋江萍

编辑|杨莉娜

主编|杨冬合

执行主编|刘莉

监制|张勇周满林吴金鹏吴鹏

法律顾问|泰联律师事务所杨灿菊和光文

27万+人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ly/62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