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丽江市 >> 丽江市车站 >> 正文 >> 正文

和钟华以砚池命名的城丽江古城寻踪

来源:丽江市 时间:2020-8-8
和钟华老师著的《以砚池命名的城——丽江古城寻踪》为《纳西族文化丛书》之一,这套年出版丛书的编者和作者均系学有素养的纳西文化人,因学术通俗化、知识有可读性深受读者喜爱。和老师生长于古城,将自己的所历所感、所见所闻娓娓道来,可以说,它是一幅古城生活的卷轴画,让人体味到蕴含于其间的文化内涵。尤其现在二十年过去后再读,更觉余味悠长。纳西话賨将分十几期连载本书全部内容,本期(三)为《芝虑古——四方街》篇。

和茂华摄

以砚池命名的城

——丽江古城寻踪(三)

和钟华著芝虑古——四方街

大研镇的中心是四方街,纳西话叫“芝虑古”,“芝”是街,“虑古”是中心、中央,“芝虑古”即街中心或街中央。它形象地说明了四方街在古城所占的地位:即大研镇的中心是四方街,它是古城的核心和窗口。以四方街为中心,有五条(今已变为六条)主要街道把它与古城的所有大小街巷相连,中河与西河从它旁边穿插而过,形成头枕西河,左抚中河之势。

四方街占地约六亩,由周围拥挤的铺面围成一个方形街面,因而汉话称为四方街。街面青一色的五花石地面,与相通连的街巷融为一体。由西河分出的一小股清流,环街面而行,保持了整座古城溪流绕屋宇、道路伴水行的风貌。

四方街历史悠久,何时形成,尚无确切考证,有的认为是元初,先是露天市场,后逐步发展而形成今天的景观。乾隆《丽江府志略》载云:“府城市(指四方街),在城府西关外大研里,湫隘嚣尘,环市列肆,日中为市,名曰坐街。午聚酉散,无日不集,四乡男妇偕来……合市所陈,稻梁、布帛居其半,余则食物薪蔬,无他滛巧也。日用常物,问市亦稀,惟荞糕麦酒,入市者必醉饱乃归。”可见当时已经相当繁荣,而市场上买卖的东西主要是土布及粮食、菜蔬、酒、薪柴之类,土布系从外地运进来。到中甸贸易的商人,也在这里雇脚夫转运,说明当时的经济交往已突破县界,形成了一个中心。

记得小时,四方街就有明确的街区,且以所交换的产品而命名,大概有这些区域:街头西河上南边那座石拱桥,称为“阿古起笮”,“笮”为“桥”,全意为卖鸭蛋桥;北边那座桥称“茨此起笮”,意为卖鸡豆(一种丽江特产的豆类)桥;街中间依次为“沙瓦起慈”,意为束河人买卖的地方,因束河(今龙泉)人擅长皮革,这段街区全为卖牛皮鞋、钉鞋钉、卖麻线者;“搬吉街”,意为卖麻布的街区;“拖布起慈”,即卖土布的地方;“诗起慈”,卖肉的地方;“伙佩起慈”,卖菜的地方;北边一条小巷是“埃起慈”,是卖鸡巷(现在的新大街与四方街相连接的新街道)。这些都是露天市场,人们用专门的木架子铺以木板摆成小摊。这些摊位是固定的,在街的正中部位排列成整齐的方阵,摊位上大都撑着一把硕大的油纸伞,用以蔽日或遮雨。摊子上卖的有布疋、衣服或日用百货,卖主都是住在镇上的人。摊子区外,则多是用篮子或簸箕、撮箕等盛物,进行买卖,卖主多为四乡农民,也有少数镇上人。资金较雄厚或本钱较大的商家,则是在露天街面周围的铺子里经营疋条(由印度及内地进来的洋布)、茶叶或百货生意。经营者主要是本地人,也有少数大理人。在四方街做买卖的,妇女居于多数,所以四方街又被外地人戏称为“女人街”。清末民初的纳西族诗人杨菊生在他的《丽江杂咏十五首》中,曾有这样的描绘:“玉水环三面,瓦房屯一窝。四方街买卖,大半妇人多。”

四方街是天天街,“日中为市”,日夕而散,来赶街者,除县城及城郊的纳西、白、汉等族人外,还有县内金沙江边一带及山区的农民,包括普米、傈僳等族农民。此外,永胜、华坪、剑川、洱源、中甸、德钦乃至大理、下关等外地客商,也踊跃前来进行交易,成为商贾云集的滇西北较大的集贸市场。据不少资料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封锁海口,国际交通断绝,经丽江到拉萨至印度的这条国际路线成为主要乃至唯一通道。争取物资进华,对日寇的封锁予以打击,这条通道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丽江万商云集,很多外地的大资本家和中小商号纷纷来丽经营,丽江本地也出现了一批实力强、资金雄厚的商号,各类中小商人也应运而起。一时间,丽江经济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丽江经济的繁荣,曾使四方街辉煌一时:商号林立,商品琳琅,来自各地的客商往来穿梭于街上。纳西人的视野开阔了,大商家来往于加尔各答—拉萨—下关—昆明以及重庆、上海等地,中小商人则在保山、腾冲、剑川、鹤庆、中甸等滇西各地开拓市场,出现了万马奔腾的局面。随着抗战胜利的连天鞭炮,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分享那胜利的喜悦,却又陷入连年内战、滥发钞票、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的苦难之中,不时听见大人们讲某某大商号倒闭了,某某自杀了,某某逃跑了,丽江上空笼罩着一股阴霾。尽管如此,贫民百姓仍在正常生活,在“几家欢乐几家愁”之中,四方街仍在不停地运转。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儿时每次从金沙江边到丽江,我都要跟随妈妈到四方街买些东西。那时街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货物,从刺绣品到“洋火”(火柴)、“洋胰子”(香皂),从大布小布(手工织布)到“洋布”(机器织布),从机织线袜到牛皮钉子鞋,从麻线到毛线,从药材到蔬菜,应有尽有。肩挎褡裢口袋的,背着背兜篮子的,提着麻布口袋的,各种各样的赶街人,摩肩接踵,穿梭于街子上,热闹异常。逢年过节,更是拥挤不堪。记得有一次到丽江,正好是端午节,只见街上摆满了各种各样卖节日商品的小摊子,有卖雄黄及泡酒药的,有卖五色线及各式各样的小布猴子的,也有卖菖蒲陈艾的,洋溢着一种浓烈的节日气氛。大人们,不管城里人或乡下人,都要为孩子们买些小玩意,还要买上药、打上酒、割上肉回去过节。妈妈为我买了猴子抱绣球、大猴背小猴等几样玩意儿,还特意买了一节五色线,说是江边天热蛇多,手上绕上五色线,蛇就不敢来咬了。记得这圈五色线一直戴到六月火把节,才把它投向火把里烧了。据和汝恭老人的介绍,在他的记忆中,丽江四方街还有过颇有意味的端午早市,因其开市早(天蒙蒙亮),散市也早(日出约一刻钟),且赶街者都是十多岁的青少年和少数新婚夫妇,所以许多人都不知道。届时,这些人从四面八方拥向四方街,卖东西的少女们绝早起来,在灯下梳妆一新后,及时来到市场上,摆起摊子,等待顾客,而一些年轻小伙也在头天晚上就相互邀约好,于是往往在床上等候天亮,以便一早就去买自己心爱的东西。天刚蒙蒙亮,他们急忙用冷水抹把脸,连跑带跳地来到早市上,有的人已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早市上出卖的商品都是小手工艺品,如香荷包、麦杆编的菱角、五色丝线串成的手镯及胸挂三须等装饰品。还有针织的手套、墨盒套等,各种各样,琳琅满目,价钱也只从几分到几角,非常便宜。当时的四方街街面泥泞没踝,由各摊主买碎石铺地,所以各有自己固定的摊点地盘,安上桌凳及插上油纸伞,互不能侵犯一寸。唯有端午早市,准许自由利用摊位及其器物,已早成惯例,无人干涉,但只许可在天亮到日高五尺的这段时间里,稍后摊主就要来营业了。看来,这个端午早市是青年男女的一次有意思的社交场合。

四方街给我印象特深的,还有散市后的冲洗街子。太阳快落了,集市渐渐散去,留下了一堆杂乱的果皮、菜叶、烂草鞋等等,这时,就有人把西河的水闸打开,河水即流向街面,手持大竹扫把的一些人来回在水中扫来扫去,不一会,垃圾全被冲扫走了,于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五花石板街面又准备迎接另一天街市的起场。据和汝恭老人的介绍,在六七十年前政府规定的洗街,是每十天一次,派轻刑犯人来清扫。洗街那天,特许洗街犯人向屠户讨一小块肉,准许在水果摊上顺手抓一两个水果,见蔬菜也可顺手抓一把,这已习以为常。到我所见到的40年代末,是否仍如此,不得而知,因为年纪小,已记不准确。

解放初,我家搬回县城老家,为了生计,母亲在四方街摆了个小摊。那时我上小学,母亲除了早出晚归摆小摊外,还得靠磨小粉、酿酒、做针线等来添补生活。每天天不亮,妈妈就起床干活,我也起来帮着推磨(用手推的石磨)。天亮了,吃过早饭我就去上学。等我放学了,妈妈还在街上,我就背着一小篮酒糟及豆渣(压成长船形)到街上去卖或在家里做晚饭。那时的四方街还是热闹的,仍是古城最大的集市。每到春节,古城各条大街都要搭彩棚表演文艺节目,四方街的彩棚居各村之首,也是城内最热闹的地方。街中心是人们观看文艺节目的地方,周围则摆有不少卖瓜子、松子、水浸梨、葛根等的小摊,而最使我难忘的是卖小蒸糕及面茶的小摊。蒸小蒸糕用铜蒸具,呈扁圆形,上有小茶杯大的圆形小孔若干个,将舂好的生米粉(半湿)放入圆柱形小竹筒,洒上红糖,然后插入铜蒸具的小孔内,用蒸汽把糕蒸熟。面茶是用长嘴大铜茶壶烧开水,冲入盛有搅拌好的红糖加豆粉的小碗之中,形成茶色透明的胶体,即可食用(吃时用小竹片舀)。这两样小甜食味道鲜美,尤为小孩所喜爱。

50年代中期对私改造以后,大点的商家已进行了公私合营,四方街周围铺面成了贸易公司(50年代初最早兴办)、书店、银行、邮局等国营单位及公私合营商店,而摆小摊的小商小贩则被动员下乡搞“代购代销”,小手工业者进了合作社,于是四方街那往日拥挤的场面变得冷清。及至“文革”中我返乡时,见到的已经是“门可罗雀”的状况。心中不免掠过几丝感慨、几丝凄凉。

随着“四人帮”的被粉碎,极左政策的被纠正,当我又一次返乡时,已看到四方街稀稀落落地摆起了小摊子,卖点心小菜瓜子。而今,丽江旅游业发展了,街子也逐渐热闹起来,外地人的古董摊、铜器摊占领了街面,缀以本地几位妇女的杂货摊、凉粉摊、肉摊,组成了今日的露天市场。周围铺面凭添了几户面向“老外”的咖啡馆。老人们不时在街上头西河畔闲坐,外地游客常往来于古董摊前,另是一番情景。

而今,丽江新城兴起,中心北移,四方街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对古城人来讲,它仍是日常生活的交换、休闲和娱乐之所。更主要的,四方街在古城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时代风云的晴雨表。这一点是取代不了的。

--未完待续--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政协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委员会编:《丽江文史资料》各集,恕不一一列名,在此一并致谢。

郭大烈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纳西族卷》(初稿)。

感谢李世宗、李植元、和心友、王丕震、黄瑞璧等老前辈向我介绍了旧时大研镇的一些情况。和钟华,纳西族,云南丽江人,学者。年出生于昆明,—年在丽江上小学、中学。—.12在重庆西南师范学院上大学并留校先后从事教学、学报编辑、教学管理等工作。.12—.4在云南工业大学任教。.5—.5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先后从事《山茶》杂志编辑、专职研究工作,担任过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等职务。.6在社会学所副所长岗位上退休。退休后仍继续从事研究、社会调查、著书、编书等工作。撰写并出版著作8本:《纳西族文学史》(合著,和钟华、杨世光主编,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以砚池命名的城--丽江古城寻踪》、《在女神的天地里》(属云南民族女性文化丛书,丛书获国家图书奖)、《回报太阳--中国少数民族儿童的现状与未来》(与胡本常合著,属中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书系,书系获四川省科普图书一等奖)、《生存和文化的选择--摩梭母系制及其现代变迁》(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被亚洲理工学院妇女研究中心、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翻译成英文、韩文作为研究生用书)、《阴阳相谐的追求--社会性别研究文选》《和钟华纳西学论集》《纳西族社会性别的演变》(与和虹、木春燕合著)。主编书14本。副主编3本。发表论文、调查报告近百篇。先后主持或参与过国家课题、国际合作项目十余个,获省级以上科研奖7项。曾兼任云南省妇女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省女职工委员会委员等社会工作,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NGO论坛期间任云南省代表团副团长并作主旨发言。年被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授予“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老专家”称号。

执行主编和志菊

文稿提供和钟华

责任编辑叶紫和秀成

图片提供网络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cz/6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