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大理丽江专场在海埂会堂举行,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理、丽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中共丽江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何玉兰70年艰苦奋斗,丽江经济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年,丽江地区生产总值仅为万元,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元。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亿元,与年相比增长.2倍,年均增长6.9%;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2.9亿元,增长倍。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向工业和服务业主导的历史性转变,三次产业结构由77.9:5.1:17调整为15:39.3:45.7。全市粮食总产量从年的14.59万吨增加到年的49.16万吨,增长3.3倍。工业增加值从年的0.亿元增长到年的63.63亿元,增长.5倍,年均增长10.84%。金沙江中游“一库六级”电站相继建成,每年可发电近亿度。开通全省首个5G试验基站。以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成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70年披荆斩棘,丽江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年,丽江第一条公路诞生,直至今天,全市公路里程达公里,大丽高速建成通车,5条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县县通高速”即将实现;铁路从“路无寸铁”迈入动车时代,已建成大丽、仁丽铁路,每天开行动车10对,丽香铁路年底前将全部建成通车;丽江是省内航空运输第二个“一市两场”的地级市,通航城市达74个,航线余条;建成一批重要水利工程,兴水惠民取得显著成就;全市移动电话用户.98万户,互联网实现全面覆盖。70年攻坚克难,丽江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与年相比分别增长.2倍、.5倍;年至年累计脱贫3.2万户12.9万人,92个贫困村出列,1个贫困县摘帽,贫困发生率从年底的18.86%下降到年底的5.01%;全市教育支出从年的3.1万元增加到年的27亿元,共有各级各类学校所(个),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1.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覆盖,全市5大社会保险参保累计达万人次;医院全部达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标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达标率均达到%;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从年的53.7%、6%分别提高到年的99.4%、99.5%;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3.4万套,城镇化率从年的5.84%上升到年的40.44%;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年的61.25岁提高到年的73.89岁。70年大胆探索、艰苦创业,旅游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享誉中外
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实现收入亿元,分别增长14%、21%;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收入亿元,分别增长16%、6.8%;未来3至5年内,来丽游客预计将增加到每年1亿人次左右;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9.3亿元,增长7.3%,增幅连续11年名列全省第一。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丽江森林覆盖率达7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泸沽湖水质长期保持Ⅰ类;候鸟从年的1万多只增加到年的3万多只,拉市海湿地保护区鸟类由年的57个种类2.5万多只增加到年的个种类12万多只,滇金丝猴的数量由年的多只增加到年的多只;先后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目前正在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着力建设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丽川经济走廊、空中经济走廊和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着力打造双创高地、人才洼地、财富宝地、康养福地和旅游胜地,努力把丽江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中共大理州委常委、州人民政府常务副州长邹子卿70年来,地区生产总值从“千万元”提高到“千亿元”,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仅为万元,一二三产比重为69.7:9.1:21.2,是典型的农业主导的“一三二”结构。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年达到.4亿元,比年翻了11.2番,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倍。年,全州一二三产比重为20:37.8:42.2,与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4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上升28.7和21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州GDP的比重由年的10%提高到26.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70年来,各族群众从“缺衣少食”到“总体小康”,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年到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元增加到元,增长了98.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3元增加到元,增长了.8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万元增加到.4亿元,增长了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年的61.5%下降到年的21.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年的70%下降到年的30.5%。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第一,探索脱贫攻坚“大理实践”,脱贫摘帽实现新突破全州8个县相继实现脱贫摘帽,30个贫困乡镇、个贫困村先后出列,38.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年初的14.7%降至1.42%。积极探索建立稳定脱贫和返贫防控长效机制,防止返贫的做法得到省委肯定并在全省推广。第二,打造洱海保护“大理模式”,生态保护取得新成效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建成全国首例全流域城镇和农村雨污分流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实现流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据国家生态环境部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通报,年洱海水质全年为优;“大理州全面打响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受到通报表扬。第三,追求项目建设“大理效率”,经济增长跑出新速度一是重大项目建设全速推进。昆楚大、大丽动车通车运营;大临、大瑞铁路加快建设;大理机场应急增容改扩建基本完工;龙开口、鲁地拉、苗尾电站建成发电;建成灌区86处,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建成“五小水利”工程62.4万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6%。二是工业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汽车整车制造及零部件产业园等项目稳步推进,一批重大招商项目落地开工;一批重大工业产业项目建成投产;3户企业在“新三板”挂牌;9户民企入选“云南省百户优强民营企业”。三是财税金融工作创新发展。年财政总收入.39亿元,比年翻了14.8番,年均增长16.9%;全州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26亿元、.8亿元,新增贷款亿元。第四,突出三张牌的“大理特色”,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是发挥清洁能源优势,全力打造“绿色能源牌”。目前,全州电力总装机达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16%;鹤庆绿色水电铝产业初具规模,万吨产能年底可全部投产。二是做强做优绿色食品产业链,全力打造“绿色食品牌”。2户企业入选全省绿色食品“10强企业”,3户企业入选全省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在洱海流域全面实施“三禁四推”。三是以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抓手,全力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着力打造环洱海康养核心区,突出环洱海周边县的产业统筹;加快滇西旅游大环线项目、滇西医疗中心建设;着力构建“大健康+全域旅游+康养+特色小镇”全产业链条。第五,提升民生保障“大理温度”,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4.95%,高于全省5.26个百分点,全州12个县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高考成绩名列全省前茅;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已创建3医院、1个国家级重点专科、8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43个省级重点专科专病,医疗服务辐射滇西8个州市及四川、西藏等临近地区,州外患者占比超过30%;努力建设“民族文化强州”,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实现标准化、均等化,大理州年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连续3届被中央综治委表彰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州”,年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jiangzx.com/ljsly/7010.html